在乡镇全面推开教育工作“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一体化管理”的体制改革
蒙阴县乡镇教育资源整合焕发新活力
离县城不远的桃墟镇,原中心小学师资严重不足,但近年来教育综合考核全县第一;而相隔仅百余米的中学,教师富富有余,但在全县的考核排名一直垫底。这种看似奇怪的状况,却是长期以来蒙阴县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真实写照。
作为红色革命老区,蒙阴县乡镇面积广大,近些年乡镇教育发展不均衡,群众满意度不高。面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蒙阴县教体局锐意改革,创新性整合乡镇教育资源,在乡镇推进“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一体化管理”的教育管理机制,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多年来,蒙阴乡镇教育普遍存在着两大不合理现象:一是师资分布不合理,中学教师超编,小学教师则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布局不合理,大多数学生集中在中心校,导致“中心强、村小弱”和“中心挤、村小空”,低年级孩子就学难度增加。
为优化乡镇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打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蒙阴县教体局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于今年初全面推开乡镇教育工作“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一体化管理”的体制改革,撤销各乡镇原中学、中心小学建制,组建中心学校。
“一体化改革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机遇。”桃墟镇中心学校提前半年开展试点,校长赵树东介绍,“教师合理流动起来,各个教学点得到加强,有助于学生就近入学。”近几年,该镇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全部集中在中心校住读,8个教学点上只有一、二年级和学前的孩子就读。按照规划,该镇近期将在远离中心学校的教学点重建或新建3~4所标准化完全小学,让更多的孩子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更好地体现义务教育的民生价值。今年暑假之后,闫庄小学三年级学生就不用再到中心学校寄宿,而是留下来就近上学,直到六年级。
教师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怎样实现教师合理流动,是该县10所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思考最多的问题。以前,各中心校是通过考试末位选岗,分流一部分中学教师到小学;现在,是从中学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充实到小学。这样更能调动教师积极性,也更有利于均衡发展。 从“下放”到“选派”,从“发配”到“重用”,试点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广大教师的观念在悄然转变。到小学任教的原中学教师已经适应了新的工作,有的还表现得很突出。而在中学里,原来不上课的教师也纷纷要求上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
师资力量和生源合理配置之后,实行小班化教学条件就成熟了。各中心学校的班额从五六十人甚至70多人降至40人左右,教学质量提高更有保障。
乡镇教育师资力量合理配置之后,该县还充分发挥职称改革的正向激励作用。去年以来,县教体局规定中小学教师职称岗位向教学一线倾斜、向农村偏远学校倾斜。“学校教师就是要‘全员上课’,无论教干还是教师,不在教学一线就没有资格晋升职称。”蒙阴县教体局局长张伟说,这是教体局对教师职称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广大乡镇教师看到了主管部门对教学工作的充分重视,工作积极性空前提高。很多已经离开教学岗位、抱有“船到码头车到站”思想的老教师,今年又重新站上讲台,焕发了“第二春”。有些教师,过去觉得上课辛苦、管理学生心累,千方百计寻求图书管理、档案管理等轻松工作,现在也主动要求上课。要求上一线教学的教师多了,过去开不齐的课程开起来了。甚至有的学校上课的教师一下子“扭亏为盈”,好几位教师为一个教学岗位而积极竞争。
蒙阴县整合乡镇教育改革之路刚刚起步,其积极效果已初步显现。而如何打造一体化的管理团队和研究团队,形成中学、小学、学前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机制,实现教育教学质的飞跃,全县各中心学校都在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