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济南鹊山风光 践行传统文化需“道艺”双修 欧洲人的读书观 语言影响大脑时间感知 四日夜写就《红色娘子军》 最热的季节为什么叫“夏” 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之源、民族之根和安全之本 中国何以为中国

第5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5
【说文解字】

最热的季节为什么叫“夏”

□ 倪方六

从时序上讲,“立夏”之时,北半球气温整体开始升高。但若深究其义,在“春”、“夏”、“秋”、“冬”4字中,“夏”和“冬”的字形与本义似乎都不太好解释,尤以“夏”字最为难懂。而且,在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系统文字甲骨文中,至今没有找到被公认的“夏”字。

一年有四季是时序常识,为什么甲骨文中无“夏”字?一种观点是,殷商时期一年只分“春”与“秋”两季,尚无四季之说,将一年称为一个“春秋”即是佐证,鲁国编年体史书起名《春秋》也是这个原因。

不过,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虞书·尧典》的记载来看,包括“夏季”在内的四季说法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已经出现了。《尚书·虞书·尧典》记载,尧帝曾指令相关官员编订历法,即所谓“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尚书》有古今之分,书中所记史料有的真伪难说。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已为社会普遍接受应该是肯定的。到春秋时,“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已是常识,随后,在战国时期正式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有了“立夏”。

分析一下金文中的“夏”字(如图),有学者将金文“夏”字的构成拆析如下:上方类似“页”形的,指人的头;右侧类似“爪”字的,示意抓;中间类似“执”字,示意操持;左侧类似“刀”字,代表开垦工具;左下方类似“卜”字,寓意观测天象;右下方类似“耒”字,代表耕作农具。由此可见,“夏”与农业和季节关系密切,祖先造这个字时形象地概括了农人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等农忙的特点。

古人选“夏”作为高温季节的名称还有别的考虑。西汉扬雄《方言》释“夏”:“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周郑之间谓之暇。”东汉刘熙《释名·释天》也有类似的意思:“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礼记·乡饮酒》说得更具体:“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大概意思是,南方是夏的位置,所谓“夏”就是“大”之义;南方养育万物,使它长大,这就是“仁”。

用“夏”字来定义热天,原因即在“大”上。因为在夏季,植物、庄稼生长最快,变大了。从这种字义上讲,将一年中的高温季节定名为“夏”还是很形象的。所以《说文通训定声》引《三礼义守》称:“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

(摘自201754《北京晚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