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阅读成为习惯
青岛市黄岛区藏南镇中心中学 曹鹏
语文学习,重在阅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所说:“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
渗透课堂,发现契机,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何将阅读变成一件“好玩”的事,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而好的阅读习惯同样需要潜移默化的培养。日常教学中,我留意很多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小文章和材料,上课前拿出三五分钟指导学生阅读。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
只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端午节前,学校举办诗歌朗诵比赛,一名女生请我指导。排练时,女生朗读声音洪亮、字正腔圆,但呆板生硬、缺少感情。我问她:“你知道屈原这个人吗?”“知道啊,投江的那个诗人呗。”女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又问:“你能给老师说一下这个人吗?”女生摇头说:“我也不太了解。”回去后,我搜集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离骚》、《国殇》等作品,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有了对屈原的了解,比赛时,女生的朗诵坚定、凝重、大气,获得了第一名。
指导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
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教师一定要与生共读,尊重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敢于质疑。当然,还要重视师生的合作交流,以利于碰撞思维,打开视野。这才是真实高效的语文阅读学习。切不可盲目“填鸭”,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折断学生思考的翅膀。
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我问:“为什么‘日暮里’这个地方给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的学生说:“作者看到‘日暮里’这个名字就想到故国当时处境如同太阳没落,日暮穷途。”还有的说:“作者把‘日暮里’看作日本总有一天也会没落,日薄西山。”还有的提出质疑:“我认为作者到了此处,看到‘日暮里’,不自觉地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听到这里,我禁不住在心里击节赞叹,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太丰富了!
在阅读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习不能让学生只会读书不会表达,不具备工具性的语文课很容易变成一堂思品课、历史课。如果把阅读课的很多时间花在“人文性”上,就会内容繁杂、淡化本体。同样,离开了“人文性”的语文,也会剩下枯燥的字词训练,失去语文学科的生机和活力。
因此,我要求学生们读书时圈点勾画做标记,积累字词,学习语言表达技巧,沉潜于文本中,层层剖析,读后及时反思写体会,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观点,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
阅读教学方法有很多,各有特色,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应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通过系统训练,让学生喜爱,才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