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 我省今年将评选认定15个左右骨干职教集团 我省5案例入选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典型案例 第一批中职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期满考核结束 图片新闻  山东农业大学:院士与青年学生共话成长 威海文登启动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专项行动 我省全面启动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 突出问题导向 着力内涵发展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以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业绩喜迎党的十九大】

突出问题导向 着力内涵发展

——临沂市推进“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建设纪实

□ 本报记者 刘金松

近年来,围绕“办好老区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临沂市按照“高端引领、典型带动、凸显特色、整体推进”的改革思路,突出问题导向,注重文化植入,着力内涵发展,2015年起扎实推进“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建设(临沂系我省仅有的一个全国课改示范实验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临沂特色的课程改革之路。

突出问题导向,牵住课程改革“牛鼻子”

“牵牛要牵‘牛鼻子’。临沂作为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市,要牵住课程综合改革的‘牛鼻子’,就要突出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攻坚克难,确保改革实效。”临沂市教育局局长尹传斌如是说。

为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临沂市成立了30人的调研团队,分成6个小组,深入基层学校,走进班级课堂,开展多角度调研,先后走访学校366所,召开教师、家长、学生3个层面座谈会220多场,征求意见、建议2600多条,梳理突出问题270个。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该市选择了德育、语文、体育和校外教育作为突破口,开启了课程改革之路。

针对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临沂市于2014年初率先在全国实施了“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改革。通过制定《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整合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建立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确立了诚信、感恩、责任等15个德育教学专题,选择120多名专家、500名教师和5万多名学生参与了实验,并研发了15个标准化的德育视频课程。这些课程全部以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导向,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分组讨论、集中展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每学年开设78个专题的德育课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思品课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华这样评价。《人民教育》等数家主流媒体对这一做法进行了报道。目前,这一课程在全省推广使用,被教育部课程中心列入校本课程项目。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中小学生阅读量较少的问题,临沂市于2015年开展了以遵循“单元主题学习”为理念的语文主题学习活动,确立了46个语文课题,设置“精读引领课”、“略读整合课”、“以文带文课”等多类课型,强化校本培训,推行语文单元备课,形成了个性化的精准教案。各学校通过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古诗文诵读、阅读考级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语文的魅力和阅读的乐趣。同时,通过实行示范课引领,让家长主动陪读,学生结伴共读,让学生沐浴书香,共享读书带来的快乐。目前,全市已有40多万名学生通过课内、自主、日常阅读,激发了兴趣,提升了素养。

校外活动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为解决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衔接不紧密、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少的问题,临沂市投资6亿元,建设了占地500亩的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打造了包括教育实践、生存体验、科学探究、素质拓展和军事训练五大领域、24个模块、131个活动项目的全国校外教育基地样板。据统计,近3年来,该基地接待参加综合实践的学生已达20多万名。同时,积极推进县区建设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目前,全市由政府投资兴建的以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为龙头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已达907个,基本实现了校外教育资源市域全覆盖。在全国德育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推介了临沂校外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同时,针对当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临沂市大力实施了体育艺术“2+1”工程。每个县区遴选出10所学校,开展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计划,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学会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运动量,该市今年还在中小学生中推行了“两个10分钟”活动。为大力推进“足球进校园”,临沂市抓住入选全省足球进校园试点市的机遇,与北京体育大学和马拉多纳国际足球俱乐部进行合作,通过培训教练员裁判员、举办校际足球赛事活动等,带动校园足球整体水平的提升。目前,全市已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76所,创建数量居全省第一。

打造特色课程,植入传统文化“基因”

“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临沂有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欲打造出具有临沂特色的课程体系,就要植入传统文化‘基因’,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临沂市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常红军告诉记者。

临沂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让学校课程更有厚度,该市借助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组织编写了《沂蒙文化》读本,开发出系列特色文化课程。比如,根据王祥卧冰求鲤故事,编写了《民间故事汇编》等校本教材;依托王羲之故居、书法广场和书圣文化节,开发了书法校本课程,使书法教育得到普及。同时,以创建国家级“国学教育示范区”为契机,开发编制了国学经典课程,全市中小学全部设置了国学经典学习内容。在河东区,记者了解到,该区小学低年级全部开展了以诵读传统的蒙学教材为主的经典课程,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都开展了以诵读、研习国学经典为主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淀了经典,提升了国学素养。

临沂不仅历史文化灿烂,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该市依托老区革命烈士多、优秀党员多、革命遗存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组织编写了《沂蒙精神教育读本》系列校本教材。各学校借鉴“读本”内容,积极开展诸如文艺演出、故事会、读书、演讲、征文等沂蒙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将沂蒙精神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沂南县以曾经涌现出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等英模人物和大众日报社旧址、“火线桥”、鲁中革命烈士陵园、抗大一分校旧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为题材,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该县利用假期组织全县的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开展身体力行的红色主题实践活动,扛起门板架“火线桥”、推起小推车模拟支前送粮、推起石磨支起鏊子摊煎饼、背起背包越野、拿起针线做拥军鞋垫等项目,寓教于乐。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活动,学生们体验到了战争时期革命英烈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战斗生活,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在蒙阴六姐妹红军小学,红色教育让学生的精神面貌日新月异。“四年级的尹继磊同学,是家中的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自己的一切全靠父母操持,什么事情也不会干。通过学校的革命传统教育,他简直变了一个人,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且包了家里扫地、刷碗等家务活儿。”该校校长郑强告诉记者。红色文化的传承,让学校课程深入学生心中,升华了学生的灵魂。

临沂是一座山水之城、文化之地、商贸物流之都。这是开发教育特色课程的丰富宝藏。据统计,该市有大小河流1800多条、大小山峰1000多座、各类水库1000个,地形地貌独具魅力,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乡土风情韵味十足。为让学校课程更接地气,该市发挥当地特色优势,开发了一批乡土化、民俗化课程。比如,依托“岱崮地貌”,开发了以崮乡传说等为主要内容的“崮乡”课程;依托奇石资源,开发了“走进奇石城”课程;依托柳编、剪纸等多项民间艺术,开设了“杞柳编织”等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热爱家乡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

转变教育方式,提升内涵发展品位

“提高教育质量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抓好课改项目建设是促进教科研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改革中,我们坚持把提升质量作为筹划改革、推进改革、检验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通过搭建项目支撑、第三方评价、信息化建设3个平台,促进了实验区教育教学的守正转型、内涵发展。”尹传斌介绍。

为促进课改项目引领教科研方式的转变,临沂市科学布局了深度教学改进、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提高等14个课改项目,从项目立项、推进实施、结题转化3个方面抓实教研,从校长、骨干力量和教师3个层面转变理念,大力推行了项目承包制、一体化负责制和阶段成果展示制。同时,分类组建了课改项目实验攻关团队,细化了项目实施计划和推进时间节点;按照“核心项目驱动、学校主动认领、教师全员参与”的方式,分层推进各个实验项目。据统计,两年来,该市先后选拔300多名校长到研修基地挂职和蹲点学习,邀请业内专家培训校长和教师6万多名,造就了一批研究型、专家型的名师、名校长。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为确保优质教学资源城乡共享,临沂市本着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原则,按照“政府买单、企业搭台、教育应用”的方式,与拓普网络公司签署了5年合作协议,由政府出资4.3亿元购买了教育云服务。目前,该市从中科大、北师大接入教学资源已达50余万件,云平台学校用户已达300所,开发的云平台“沂蒙学堂”已投入使用。临沂市教育局电教工作负责人介绍,云平台的建设突破了课堂的边界、学校的边界、求知的边界,促进了优质资源城乡共享。

“提高质量是群众对教育最迫切的需求。教育发展的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尤其是科学客观的第三方教育评价体系。”临沂市第四中学校长庄汉进对记者说。为通过第三方介入推动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临沂市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委托第三方开展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让教育评价不再是政府“自说自话”。把第三方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教育决策和完善教育政策的依据,引导学校根据评价建议及时进行纠偏纠错,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5万名学生、5万名教师和10万名家长参与了质量监测。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