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尺子”丈量“一流”
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多远?中国大学如何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差距?中国大学如何处理好扎根中国与世界一流的关系?我建议用三把“尺子”来度量差距,进而探索在中国国情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正确途径。
第一把“尺子”——大学本源
大学一词来自拉丁语的universitas,其原始含义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真理、传播真理的学术机构。随着时代发展,尽管大学的内涵在不断扩展,但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体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其探索真理、传播真理的使命没有变。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对探索真理和传播知识的追求,只追求综合性,追求对知识结构的全覆盖,就会脱离大学本源,更无法成为一流。因此,一流大学必然是一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并在探索真理、传播真理的过程中造就学术造诣高深、道德高尚的“硕学宏才”。
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大学的第一功能是人才培养,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功能皆由人才培养延展而来,必须与人才培养互利,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历史上,德国教育家威廉·洪堡开创了研究型大学的先河,积极倡导教学与研究并重,使大学既要传播知识,还要发现知识。但他并非将二者简单并列,而是认为从事深入研究工作的教师对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强调教师将自己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感受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启迪和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大学历经十几年的规模扩张、迅速发展之后,现在已步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依旧片面追求大学的综合性、研究型,盲目拓展学科专业而忽视教育教学质量,盲目争取研究项目而忽视人才培养,甚至把研究生、本科生视作从事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劳力,则无疑将弱化大学的第一功能,进而逐渐背离大学本源,距离世界一流大学会越来越远。
第二把“尺子”——教育规律
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其发展受到经济基础制约。因此,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先例。即使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西方教育界、科技界赢得良好声誉的印度理工学院,也难以称得上世界一流。因为它不能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学者去任教,也难以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学子去求学,无法构成世界一流教师和学生的学术共同体。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一批中国大学已在综合实力上超越了印度理工学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相关性。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人均GDP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探索,必定面临来自大学内部、外部的众多困难。我们切不可盲目乐观,而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到和解决一批重点建设大学内部的问题,还要看到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政府、社会、教育系统的联动,通过综合改革来解决具有系统性的问题。
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看,高等教育可以适度超前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而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在东方后来居上的国家,这样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我们需要有自信心,建设扎根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来推动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育发展规律还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系统,不仅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众多子系统,而且各系统之间具有强耦合关联。对大学来说,其办学质量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的水平提升,而这些工作具有建设与发展周期长等“慢变”特征。因此,办大学需要小火慢炖、细水长流,而任何急功近利、疾风骤雨般的“建设工程”,肤浅地追求个别办学指标的大幅提升的“大跃进”,均会严重破坏大学的学术生态,导致办学质量滑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许多挫折都来自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最终欲速而不达。
第三把“尺子”——人民满意
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而不是象牙塔。近代以来,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建设都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纵观当代世界一流大学,它们均在国家崛起、社会进步、产业革命、文化繁荣中担当重要角色,产生了引领和推动作用。中国大学要争创世界一流,既要与世界一流大学同台竞争,又要防止片面用各种大学排名、量化指标来找差距,更要切忌片面追求“国际化”。作为大学管理者,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审视当代世界一流大学及其所在国家的发展阶段,厘清现阶段中国大学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勇于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以推动乃至引领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则应系统征求政府部门、社会各方的意见,精心设计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评价体系,进而明确正确的办学方向。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做好“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的核心是让人民满意,这正是中国大学应该坚持的办学方向,也是中国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过程中不可迷失的方向。
(摘自2017年2月《中国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