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游”成为孩子成长的有益陪伴
6月28日,杭州夏衍中学教师蒋潇潇的一篇文章《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文中,她对学生沉迷游戏时的专注、迷恋、爱慕等表情痛心疾首,并表示出深深的担忧,认为智能手机上的游戏成了新时代的“黑网吧”。腾讯公司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承诺将于7月4日开始,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即未成年人限制每天登录时长、绑定硬件设备实现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目的就是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的登录时间,以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应当说,这体现了有良知企业的一种积极的社会担当。
技术上的防备是必需的,但技术防备不是万能的“法宝”。目前,很多家长的网络素养不很高,虽然拥有智能手机,但大多只用来听听歌曲、看看视频,以减轻疲劳,而不懂得对孩子的监控操作。因此,很多孩子既是游戏的玩耍者,又是自我的监控者。至于实名注册,孩子完全可以盗用父母或亲朋好友的身份证信息,又有哪一位家长对孩子设防呢?因此,绑定硬件设备、实现一键禁玩和强化实名认证体系,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并非什么难题,稍动心思便能解决。
相对“技防”来说,“人防”就显得更为重要。家长是做好学生游戏防护的第一道“防护墙”。当然,“人防”并不是刻意防范孩子。如果把孩子当作被管理、被压制的对象看待,就会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而且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疏”“堵”结合。一方面,要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认识到游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所以必须加强自律,不能陷入游戏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另一方面,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多带着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如此一来,孩子自然就不会再痴迷游戏。
当然,对于游戏防护网建设的“人防”工程,学校和教师也不能缺席。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引导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让网络助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不能让网络成为“精神鸦片”的滋生地。
游戏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对儿童来说,游戏是自由生命的基石。儿童是游戏的化身,是游戏的精灵,是游戏的天才。而网络游戏也是游戏的一种,是现实生活中游戏的一种有益补充。对此,我们既不能对游戏一味打压,也不能盲目放纵。社会各界人士一定要形成合力,让游戏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有益“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