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山东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十年投入323亿元资助过亿人次 省委高校工委召开座谈会学习总书记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 图片新闻 我省今年高考本科普通批共录取考生256266人 山东农业大学:轻简化植棉机械受到农民欢迎 用爱与责任点亮学生心灵的火把 我省明确提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五大任务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庆祝第33个教师节●教书育人楷模系列报道】

用爱与责任点亮学生心灵的火把

——记沂南县孟良崮实验学校教师王绪堂

□ 本报记者 戚景峰

这是一片奉献的热土,这里曾经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在英雄的孟良崮山脚下,有一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学校——沂南县孙祖镇孟良崮实验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娇艳的鲜花;用一颗滚烫的爱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饱含激情,立志创新,精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少先队德育品牌。他就是扎根山区32年的沂蒙“柴哥”王绪堂。

细致入微,把爱献给留守儿童

近年来,沂蒙山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持续增多,留守儿童的管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做好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担任校少先队总辅导员的王绪堂牵头开展了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确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创新研究”市级课题,建立了留守儿童电子档案。他还摸索出了“五个一”工作法,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张小床铺、一张小餐桌、一盆洗脚水、一盆洗澡水、一部亲情电话。为解决留守儿童吃住难的问题,王绪堂和校领导率先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垫资盖起了男女生宿舍和标准的学生餐厅,让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有些留守儿童年龄偏小,刚住校时夜间经常哭闹,王绪堂干脆住在宿舍里照顾他们。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给留守儿童准备一盆洗脚水、一盆洗澡水。起初,学校没有锅炉,每天晚上,他都要到伙房里烧一大锅热水,亲自为学生舀到盆里,再兑上凉水,指导学生洗脚、洗澡。早晨起床后,他指导学生穿衣叠被、刷牙洗脸,陪他们一起出操、吃饭。经过耐心细致的引导,留守儿童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变得懂事了。有一次,学生袁俊阔的爷爷到学校来看孙子,看到孙子的变化后,紧紧地握着王绪堂的手说:“王老师,你比孩子的亲爹亲妈还好。在家里,他爹妈也没给他烧水洗脚洗澡呀。把孩子放在你身边,俺们放心!”

王绪堂还通过主题队会、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把爱心倾注给留守儿童,让他们拥有了双倍的亲情。在他细致入微的关怀下,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思想也进步了。

敢为人先,用心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孟良崮实验学校地处山区,山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也多。王绪堂发现了其潜在的创造价值,组织开展了“数家珍,探家宝”活动。他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节假日,带领学生翻山越涧,寻找奇石,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力,命名了《中华石》、《热带鱼》、《奶奶的小脚》等栩栩如生的石头作品。在王绪堂眼里,用来烧火做饭的树根树杈,同样拥有神奇的艺术价值。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和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他组织开展了“寻根杈,巧创作”活动。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寻找老树根、枯树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刻削打磨,创作出了像《雄鹰展翅》、《黄河象》、《姊妹鸟》等众多形态万千、惟妙惟肖的根艺作品。

在此基础上,他创建了孟良崮奇石根艺展室。展室既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在这里,学生学会了发现、创造和分享。他还与老师们一起精心编写了校本教材——《孟良崮的石头》。同时,通过给奇石和根艺作品命名、评选优秀作品、诵读自己的创作体验和感悟文章,让学生在发现中体验,在创作中感悟。孟良崮奇石根艺展室发挥了独特的育人功效,省、市、县各级领导在观看了展室后,都给予充分肯定。王绪堂特别注重学生日常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他抓住学雷锋活动日、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春节等重点节日,组织开展了“植理想树,栽心灵花”、“我为队旗添新彩”、“红嫂精神代代传”等上百个主题队会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创立了“孟良崮英雄少先中队”,坚持举行一年一度的孟良崮宣誓活动,用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激励学生向革命先烈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87,王绪堂创办了柳笛文学社和社刊《柳笛》,原省文联副主席苗得雨为社刊欣然题字,还写信称赞说:“这是弘扬山乡文艺的壮举!”《柳笛》出了一期又一期,发表学生习作5000余篇()2014,《柳笛》荣获全国校报校刊一等奖。为倡导低碳环保理念,他又创办了《柳笛》手抄习作报,利用废旧挂历的背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办报的主人。文学社学生的200多篇习作被《中华少年》、《我们爱科学》等十几家报刊发表,20多篇习作分别获国家、省、市一等奖。在柳笛文学社的带动下,各班争相成立兴趣小组,创办了《春蕾》等队刊。他辅导的孟良崮奇石根艺社被评为2006~2007年度“童趣杯”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

脚踏实地,献身教育无怨无悔

王绪堂生长在孟良崮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里。1984年,村小学因缺少老师,就让时任村团支书的王绪堂临时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当走上讲台,看着学生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眸子,他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把学生教出个样子来!

为了弥补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王绪堂参加了函授学习,取得了曲阜师范大学函授毕业证书。在业余学习上,他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读书,读着读着睡着了,睡梦中被一阵灼痛惊醒。原来,蜡烛燃尽后把枕头烧着了。

刚开始工作时,王绪堂工资不高。他几乎不买新衣服,不添新家具,把大部分工资买了书。他没白没黑地读书、写作、教学,家务活、农活很少干,基本落在了瘦弱的妻子肩上,但妻子理解他,支持他,从未埋怨过他一句。他感激妻子,同时也觉得很内疚。他把内疚和感激化为工作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有了显著提高。

1985年,他被学校任命为中队辅导员,同时担任毕业班语文、社会、思品3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一年下来,他所在的班级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所教学科成绩名列全乡第一。由于长年累月地操劳,本就身单体薄的妻子落下了多种疾病,多次到县城、去临沂求医也没有根治。至今,他的家里除了一台电视机、一辆供上班用的摩托车外,再无别的现代家具和家电,有的只是盛书的柜子、箱子、书架,墙角依然堆满了书。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痴心不改,无怨无悔……

不管工作多么忙,他每年都写几万字的理论学习笔记,发表文章几十篇。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他创立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感激励作文法”、“道德情感激励法”和“愉快教育情感运用法”,并设计制作了道德情感激励卡、公民道德建设卡。这一做法在“全国少先队辅导员创新体验夏令营”活动中,获得全国少先队工作优秀奖。

2013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对他进行了专访。在当年的两会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连续以《沂蒙“柴哥”王绪堂:石头树叶也育人》、《教孩子“摘苹果”的山村男教师》予以报道。同年,他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山东省职业道德标兵”、“山东最美乡村教师”。王绪堂利用石头、树根积极开展德育,让沂蒙精神在学生心田扎根。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