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工匠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介绍了一批国宝级的顶级技工。其中,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一丝漏点,有的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有的人加工数十万个飞机零件而不出一个次品……这些“大国工匠”,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有着鲜明的共同之处:心有理想,身怀绝技,敬业爱岗。他们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各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艺外,关键是心中有一个正确的定位,那就是热爱、尊重、崇尚自己的事业。因此,建立“工匠精神”,要正确疏导工匠在学生心中的定位问题。
学校要把转变教育观念放在职业教育的首要位置,在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实践实习、课外活动、主题班会等教学环节中加强教育的内容,让“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热爱职业的情怀。
一、基于“工匠精神”加强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提高理论育人效果。如果说拥有顶尖水准技术技能者是“工匠”,那么这份坚守、执着、热爱就可以称之为“精神”。中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不单单需要中职院校的重视,更需要社会企业的配合。企业、行业各部门的专家、领军人物可参与中职院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项目,根据学生特点及需要进行改革,将抽象的“工匠精神”具体化,使得职业道德教材丰富生动而又与时俱进。同时,要创新职业道德教学形式,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将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教育、社会实践融为一体,通过律师讲堂、课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视频、专题讨论、调查访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增强职业道德教学的生动性与教育性,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提高理论育人的效果。
二、基于“工匠精神”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培养过硬的职业素养。中职教学应结合各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各专业课教学中。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三大对接目标: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工匠精神”体现在三大对接目标中,渗透教学全过程。其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不同专业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明确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通过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而且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规范、精心施工的职业素养。最后,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三、基于“工匠精神”深化实习实训改革,进行校企合作育人。在实训中,有效融入企业技术及企业化管理,让学生感受接近职业岗位的仿真实训环境,培养其“工匠精神”。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则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文化,感悟“工匠精神”。同时,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进工厂、车间,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并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努力培养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优秀人才。
中职学校的学生为初中起点,有思维活跃、易受影响的心理行为特点,所以教师要采用分阶段、分梯度、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进行渗透。除正常的专业课讲授以外,进校初期,先对他们进行工匠价值取向、日常行为、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工匠价值、认识社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到了二、三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的身心逐渐走向成熟,教师在教学中要侧重专业发展规划、法制法规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讲授。这将有助于他们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坚定专业发展道路。临近毕业阶段,教师要多组织他们接触社会实践,探索社会发展定位、企业人才标准。这时候的课程以人际交往、就业创业为主,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姿态面对未来。这种分阶段、分梯度的教育方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能把“工匠精神”嵌入学生心田,引领学生脚踏实地,成就“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