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邂逅中华文化古典之美 一枝独秀 借阅词典 敞开感官拥抱万物的美 石涛的“非典型”文人画旨趣 教师书架 识途老马 岁影拾零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书中世界】

敞开感官拥抱万物的美

——读《稀世之珍》

□ 赵青新

美国的自然文学传统有一种非凡的感性之美。17世纪,约翰•史密斯以《新英格兰记》的清新笔调描述新大陆的“自然的影像”;18世纪,乔纳森•爱德华兹以《圣物的影像》大胆地将内心的精神体验与外界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19世纪,爱默生、梭罗在哲理的思考和实践中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麦尔维尔、约翰•巴勒斯等则尽力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20世纪,即使是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这样一部极其专业、充满化学方程式和名词的作品,我们也会被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满满的爱所打动。

这股写作潮流延续至今,在新生代的自然文学作家里,戴安娜•阿克曼相当引人注目。《稀世之珍》的译者唐嘉慧说:“戴安娜•阿克曼是一位诗人出身,却以动物生态报告文学奠立文坛地位的美国女作家。”这也决定了阿克曼强烈的文字风格,是“用心灵、用感官、用情欲去写,永远置身对象当中——因为自始至终,她首先是个文学家”。唐嘉慧说,自己将努力捕捉阿克曼文字的神韵,忠实呈现她刻意营造的风格。

《稀世之珍》是阿克曼以对万物之美的热情赞叹书写的。她的写作对象包括3种濒危动物(和尚海豹、短尾信天翁、金丝狨)、两处濒危栖地(亚马孙热带雨林、佛罗里达硬叶灌丛林)及一种濒危现象(大桦班蝶的度冬迁徙)。她肯定担心生物的未来会受到处于全球化进程的现代生活的威胁,因此在序言中就探讨生物多样性和灭绝的问题。但这本书想唤起的并不是具有教化意义的环保主义激情,而是活泼泼的生命带给我们的欣喜与感动。

珍稀动物们并没有自身如何珍贵的认知。小海豹在海滩上滚来滚去,发出打鼾一样的呼呼声;信天翁张开巨大的双翼,无声地迅速滑过海面;浑身金光闪闪的金丝狨宝宝懵懂地睁着大眼,满脸无邪的表情……阿克曼的描述让我的心酸酸软软,这些动物如此可爱,世界因它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以敞开的感官沉浸在美的氛围里,我意识到这些美如此脆弱,我被唤起了深埋心底的忧伤。很多过去存在的物种,早已杳无踪迹;而当下我们所拥有的,我们正在欣赏的、正在与之共处的,似乎也将很快不见。

物种的消亡本是一种自然演化,然而近一两百年的剧变大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就像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所焦虑的,世界正在面临“第六次大灭绝”。在荣获普利策奖的《大灭绝时代》里,科尔伯特以缜密的考察和陈列的大量事实,惊心动魄地呈现了生物加速灭绝的图景和人类的破坏性严重后果。科尔伯特偏重理性、客观的阐述,而阿克曼选择了更加鲜活的语言,但她们的内里是一致的,都把眼光投向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和谐关系。当然,科尔伯特因她关注的证据而显得更加深沉忧虑;而阿克曼则以她生动的场景描述来唤起共情。

每年冬天,大桦斑蝶的旅程是最壮美的动物迁徙。这些昆虫如何找到千里之外的目的地呢?根据科学的解释,蝴蝶可以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导航,例如视觉、嗅觉以及太阳罗盘。阿克曼和科学家们给大桦斑蝶分别做了记号。“一群蝴蝶本来停在一根枝丫上不停颤抖,突然在无声的爆裂中飞入空中。”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是多么美妙!但是,有一只大桦斑蝶飞进了房间,惊惶之余沿着天花板乱撞,然后扑向散发着光亮的灯罩。灯光对于昆虫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大桦斑蝶中会有多少成功抵达,又将有多少在中途迷失呢?

“新月好似黝黑树梢上一叶白而纤细的独木舟”,夜深了,阿克曼已入睡,梦里的她仍在亚马孙弯弯曲曲的河道里穿梭,耳边传来猴群的呢喃、鸟儿的啁啾。在世界其他地方,在我们视网膜上闪现的,却是一株接着一株树木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渐次倒下,鸟儿惊飞,动物窜逃,木桩顶着圆形的伤疤孤寂地蹲坐在大地上。

今夜,我希望我如阿克曼一般沉入梦乡。梦里,蝴蝶翩飞,萤光点点,虫儿低吟,我刚喂过的那只野猫,在草丛中喵喵地叫……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