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职教:打造三大平台 助推新旧动能转化
本报讯(记者 刘凯)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省教育厅根据全省“10+1”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需求和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集团、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三大平台的作用,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主动对接和服务全省新旧动能转换。
依托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打造产教融合对话平台
为打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院校和企业广泛参与的产教融合对话平台,省教育厅分专业集群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行业企业名家、职教名师、教科研人员组成的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截至目前,全省已成立机械类、化工类、建筑类、交通运输类、水利类、卫生类、食品药品类、纺织服装类、农林类、畜牧类、海洋与渔业类、财经类、商业类、外经贸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旅游类、外语类、艺术类、文化素质类等20个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为重要导向,省教育厅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规范的有效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各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推动下,我省建立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和信息发布制度,支持特色、优势专业发展,限制和取消落后、过剩专业。投入6.1亿元,立项建设230个品牌专业(群),撤销、停招182个专业点,初步形成了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投入1.93亿元,在省级层面开发了20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30个公共基础课程标准,147个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省中职与高职的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等重复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干专业对接行业企业的课程衔接体系基本建立。
依托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集团,打造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省教育厅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创新职业教育集团资源共建共享发展机制,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吸引各类主体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通过行业龙头企业牵头、骨干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地方政府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区域内职业院校资源共享等方式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集团,鼓励各地在重大产业建设工程中,同步规划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实现教育链对接产业链、教学改革对接流程改造、职业精神培育对接企业文化塑造。
目前,我省已初步建成了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12个省级职教集团、125个其他各级各类职教集团,覆盖了加工制造、冶金、轨道交通、建筑产业现代化、汽车工程、船舶制造、软件产业、医疗产业、家政和养老服务、现代农业、旅游服务、服装生产与制作、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的校均合作企业分别达到27家、226家,包括联想、浪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5研究所等国内知名大企业和微软等跨国大企业。
依托战略合作伙伴和组织,打造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省教育厅利用山东与澳大利亚南澳州、德国巴伐利亚州、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德国手工业者协会、德国焊接协会等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培养符合我省企业海内外生产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一是扩大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我省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100个,以团队方式派遣访问学者系统学习国外先进办学模式等。推动50余所职业院校与惠普、西门子、甲骨文等进行战略合作,开展冠名培养、订单培养。
二是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我省服务“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支持承揽海外大型工程的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适应我省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据统计,2016年,我省职业院校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526人,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13519人/日,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56198人/日,专任教师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指导时间7604人/日,开发国(境)外认可的行业或专业教学标准数22个,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