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中播撒戏曲文化的种子
——淄博市淄川区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侧记
在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学的学生苏玉倩以一曲《红灯记》选段“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摘得“小梅花”金奖。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由中国剧协于1997年创办,是一项全国性、高规格、面向少年儿童的重要戏曲艺术活动,苏玉倩能够捧得“小梅花”金奖实属不易。这也是淄川区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取得的硕果之一。
近年来,淄博市淄川区为促进戏曲文化传承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遵循“一年普及、二年提高、三年见效”的目标,开设戏曲校本课程,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普及戏曲知识。
“要想普及校园戏曲文化,首先得让师生走近戏曲、了解戏曲,营造起良好的戏曲文化氛围。”淄川区教体局体卫艺科科长谭冠英说。为此,该区自去年10月份开始着力开展“每年每个学生一场戏”活动,结合学校教育实际,组织专业院团、民间剧团、文化志愿者进校演出,确保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
“准备进校园演出的时候,我还在想:现在的孩子还有喜欢戏曲的吗?到了现场,看到的却是孩子们高涨的热情、集中精力观看的状态。场下与孩子们聊天时,我还发现有懂戏曲常识的……”参与“送戏进校园”的淄博京剧前辈高宁看到学生们的良好表现非常欣慰。
良好的校园戏曲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们也想学了,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了关键。淄川区通过选聘区内外戏曲名家为顾问,依托戏曲专业技术人员、民间戏曲艺人和学校音乐教师作为讲授戏曲文化的师资基础,负责面授戏曲的理论知识与演唱技能,提升其对戏曲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有了师资队伍的支撑,淄川区戏曲学习宣传活动就有了主力军。区教体局组织各中小学结合地域实际,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组建戏曲社团、成立兴趣小组,推进戏曲进校园、进少年宫、进课堂,开展戏曲学习宣传活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2006年,聊斋俚曲入选文化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蒲松龄整理创编俚曲到现在,已经300年了。聊斋俚曲以农家百姓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内容……”淄川区鲁泰洪山小学的马金秀老师正在讲授校本课程《聊斋俚曲》。在悠扬的琴声中,她唱了一段题目为《外孙女干杯》的俚曲,引得学生们忍不住随之哼唱。
淄川区鲁泰洪山小学紧临蒲松龄故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聊斋俚曲作为该校的文化特色之一被纳入校本课程,该校也成了全区推广戏曲进校园的试点。洪山小学在上好戏曲校本课的基础上,广泛吸纳有戏曲特长的学生,组建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利用大课间、活动课以及第二课堂,普及戏曲知识,教唱戏曲唱段。
在先行学校的带动下,淄川区各学校也在不断完善戏曲文化的学习宣传方式,使戏曲进校园活动得到持续推广。淄川区实验小学开设水韵剧社,在各年级组建戏曲兴趣小组,利用“快乐周五”时间开展戏曲学习活动;淄川区西河中心校积极创建“魅力少年宫”,将戏曲文化引入少年宫活动,邀请民间戏曲艺人定期授课,鼓励有戏曲天赋的学生拜戏曲老前辈为师深入学习。据了解,目前该区已组建戏曲社团12个,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有200人。
淄川区教体局积极引导各学校将戏曲表演融进元旦、国庆节、“文化遗产日”等节日的庆祝表演活动中,给学生创建了展示学习成果、传承民族精粹的平台。
“我们除了将戏曲融入各节日活动,还注重‘戏曲传承人’的培养,组织有戏曲天赋的学生参加小星星艺术节、百灵艺术节等各级各类艺术比赛活动,让其在比赛中寻找差距、获得提升,成为传承戏曲的‘精兵强将’。”淄川区西河中学校长郑贵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