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80后”女博士和无人机较上劲 一封改变命运的来信 慕课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山东财经大学加入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 山东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养基地落户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我们一直在路上

第7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7

一封改变命运的来信

——烟台大学扶助贫困学子重燃求学梦

□ 本报通讯员 郭春香 贾慧

“人因理想而伟大,因学习而改变,因行动而成功。山再高,水再深,路再崎岖,也阻挡不了我们对理想的追求。要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做一个有本事的人;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8月30日,沈博瑞读着烟台大学校长郭善利写的亲笔信,一股暖流从心中涌出,原本“弃学打工救父”的打算终于放下,决定准时报到入学。

18岁的沈博瑞是阳信县陈词林村人,今年以525分的成绩被烟台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录取。这本应是一件让全家人欢欣鼓舞的事情,沈博瑞一家却高兴不起来。去年11月,沈父突发“脑梗”,瘫痪在床,每天三四百元的药费压得全家喘不过气来。为此,家中欠下了数万元外债。拿到录取通知书后,身处困境的沈博瑞一度打算“弃学打工救父”。

8月28日,烟台大学学生工作处的工作人员通过媒体关注到沈博瑞,了解他有意放弃学业、打工赚钱救治父亲的情况。学校立刻召开专门会议,安排化学化工学院的负责人核实沈博瑞的家庭现状,并委托当地的校友王雪军前去探望、慰问。8月29日,学校派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杜德省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先后换乘动车、大巴车、三轮摩的,辗转赶到沈博瑞的家中。他们给沈博瑞带来了烟台大学校长郭善利的亲笔信,送来了报到的路费和生活费,鼓励沈博瑞坚强面对生活,继续求学深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今年,烟台大学招收本科生7544人。在新生入学前,学校将《高校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相关学院资助工作负责人联系方式随《录取通知书》一并邮寄至每一名新生手中,使他们在第一时间了解资助信息、资助政策和资助动态。同时,利用微信、微博、短信、烟台大学助学在线网站等平台,向新生详细介绍了“绿色通道”和“奖、助、贷、勤、补、免、缓、借”八位一体的资助体系,把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介绍给每一名新生。

据悉,今年,烟台大学共有700多名新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新生报到期间,学校在迎新现场设立“绿色通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其顺利入学。入学后,通过困难生认定程序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新生,可以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申请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学校建立重大困难学生个人档案,通过学校教师的“爱心一日捐”、各类社会助学金进行帮扶。今年,还会有200名左右的困难新生获得王振滔慈善基金会爱心接力计划助学金100万元。各学院还指派专人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一对一”帮扶,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