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路上
——聊城大学文学院“国学经典邮递员”团队志愿服务纪实
天亮了,聊城大学文学院的志愿者们即将踏上归途。在村口,尤建伟小朋友抓着一名志愿者的手问:“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呀?我上次的课文还没背呢!”看着孩子澄澈的眼睛,志愿者们哽咽难语。
2017年暑假里,聊城大学文学院30余支“国学经典邮递员”专项服务队,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苏堤口村、三合村及冠县桑阿镇程村为重点基地,开展了“三下乡•国学经典”行动。
国学课堂有说有笑
在上课之前,“国学经典邮递员”团队了解到,这些乡村学校的学生们现有的国学知识仅仅是简单的唐诗,国学知识近乎零基础,根本听不懂一个完整的古文句子。鉴于此,队员们不得不放弃以前准备的教案。当看到孩子们的铅笔盒上有《秦时明月》的动漫人物时,队员们斟酌了一番,便确定以“角色扮演”为授课方式。
第一节正式的国学课由此开始了。
“同学们,张良见到荀子时是怎么打招呼的?”学生们低头皱眉,低声讨论,最后找到了自己感到满意的答案。“鞠躬”、“下跪”、“握手”等各式各样的答案从他们的嘴里蹦出来。
李善庆最为调皮,大声说:“Hello!”他的回答立即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讲课的老师说:“这位同学的回答很特别!”李善庆听到老师表扬他的话,羞赧地低下头。“李善庆其实是在为大家做榜样,大家也要大胆发言哦。”老师笑着说道。
队员们两两一组,一人模仿动作,一人解释字词。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到了十几种动作和称谓的词语。但是,有的学生仍意犹未尽,在课下不停地问志愿者:“荀子见到张良怎么打招呼?荀子的名字怎么这么奇怪呢?”听到一个个奇怪的问题,队员们忍俊不禁。渐渐地,他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朗朗上口的《朱子治家格言》成为这些乡村学校的学生们每日早读的内容。做手语舞,办国学板报,完成“爱的小任务”……课堂形式多种多样。队员们希望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唤起小学生对国学的兴趣,真正让国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扎根。
“我们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在周末,聊城大学文学院“国学经典邮递员”团队的学生们来到村子里,了解低保家庭和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
在走访中,队员们了解到,村口有一位刘姓老人已经独自生活几十年了,就找到他的家。他那干瘦的身躯、残缺的左臂尤为刺眼,破破烂烂的衬衫看起来已经穿了很多年,年久失修的房屋里散发出一股臭味,深深的积水挡在家门口。队员们送给他衣物和食品,他却坚决拒绝了。他说:“我不要你们的这些东西,我一个人吃不了这么多。你们能来看我,陪我聊天,我已经很知足了!”事后,志愿者多次来到老人家中。他们清理房间,垫石铺路,向老人介绍政府的低保政策,老人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
“我们无力解决所有家庭的困难,但希望通过这微薄的帮助减轻村民的生活负担。哪怕是一点点,只要对他们有用处,我们就感到很幸福。”在工作中,志愿者们要求自己一丝不苟,不管是敲门的动作还是简单的问候都要让人感到文明、温馨。
此外,志愿者多次联系乡村电影放映队与“乡村放歌”星辰喜乐会文艺演出队,举办多场演出,丰富了村民们的闲暇生活。7月13日晚,队员们与村小的学生们为村民们准备了一场特殊的晚会。在晚会上,40多名小学生登台歌唱《大同歌》,朗诵《弟子规》、《少年中国说》等。一名志愿者感叹道:“在孩子们朗诵时,家长们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村民们发出爽朗的欢笑。这让我相信,我们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还要再回来!”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随着活动的深入,德州市、日照市、青岛市等市的“国学经典邮递员”队伍也陆续行动起来。聊城大学的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扶贫、济困、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行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一名“国学经典邮递员”团队的志愿者说道:“面对繁重的志愿服务工作,我说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假的。我们整天奔波,又苦又累又闷,因为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但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正是凭着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以及心中对孩子们的承诺,我们默默地坚持下来。我认为,只有更多的人关注与支持社会公益,才能拧成一股坚强的绳索,来帮助更多的弱者。”这也是每一位“国学经典邮递员”的共同心愿。
据组织者申宁介绍,“国学经典邮递员”团队由聊城大学文学院于2016年7月设立,是集慈善与爱心于一体的公益服务组织。团队秉承“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服务宗旨,多次与市红十字会、市义工联等机构合作,先后组织并参与24次大中型活动,有3000多人次参加志愿活动。在志愿行动中,他们活泼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给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