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认识
从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出发,明确教育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同志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这些重要论述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地位,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同志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激励广大青少年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基于对中外教育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强调我国教育发展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教育发展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些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在要求。
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让亿万孩子共享优质教育。教育系统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准,努力通过教育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帮扶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社会纵向流动。一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四统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二是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三是加快缩小校际差距。四是加快缩小群体差距。进一步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不断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综合改革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创新和于法有据相结合,四梁八柱的改革框架搭建起来,改革红利不断显现。全面启动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克服“一考定终身”弊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一揽子法律修订完成。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章程制定核准工作基本完成。建立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督促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督促学校依法办学。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加快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教育是为国家、民族和每个人未来发展做准备的事业,必须有长远规划。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对未来教育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力争到2030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基础。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要求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要始终坚持以德为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始终坚持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努力提供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始终坚持协同育人,推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努力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始终坚持学习型社会建设,创造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环境,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存需要和生活方式;始终坚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摘自2017年9月8日《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