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烟台市第五中学“师生互助式素养课堂”的探索
在烟台市第五中学的语文课上,于锦阳正和她的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问题,一个环节连接一个环节。这种“接地气”的素养探究课并不只在语文课上进行,其他学科也在进行。多姿多彩的素养课堂激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要跳出框框,打造素养课堂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构建了“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的核心素养体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素养提升是素养课堂的核心和灵魂,体现在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学科素养的综合提升上。带着这种新思维,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素养课堂探究。
一、打造素养课堂的目的。实现由“知识型”课堂向“素养型”课堂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技能、学科精神和学科价值趋向为目的。课堂的核心目标不再是学习知识,而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养。
二、培养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一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学科精神和价值趋向。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学科素养,就只能站在学科的外面教学生怎么做题;如果一名学生没有学科素养,就只能是一个“做题机器”。一个优秀的教师要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探究性学习。
素养课堂展现不同学科的教学魅力
围绕打造师生互助式素养课堂,我校制定了不同学科的《素养教育实施方案》,研究不同课型教学策略。如,语文阅读课施行“三级问题教学法”。学生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更应该学会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三级问题法”是学生在情感朗读的基础上分层提出三级问题。初级问题是知识性问题,在文章中很容易找到答案。中级问题是理解分析类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完成对文章的分析。高级问题是拓展反思类问题,是依据文章情节拓展到文章以外的问题,具有生活性、社会性、发散性的问题。通过提出高级问题,将课堂与现实生活衔接,引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和深度学习。理科施行分层教学法,以练代讲,边练边总结;以方法和规律为主线,把知识分类分层,最终落到实践应用上。地理课把识图作为学生的最基本素养,学生掌握识图的基本规律,能根据地图标识的地理特点,分析气候特点,根据气候特点分析植被分布等,做到一图识天下。时事引领政治课堂。每节课从引领学生说时事政治、辩论时事政治入手,展开课堂教学,最后回到时事政治。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热情,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辩论的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重在素养提升
一、大学科观
大学科观就是教师带着学科思维站在学科的高度上授课,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为了引出某种规律和方法,每一个提问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表达和质疑。
二、师生互助
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师生是合作学习的伙伴。师生相互尊重,是学习中相互帮助、交流中互相质疑、探究中互相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三、“静”、“动”、“辩”结合
素养课堂体现“静”与“动”有效结合。“静”就是让学生静心地对问题进行原始思考,所以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高思考的能力。“动”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之间进行高质量的点评和质疑。学生在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时候,不仅交流答案,而且要学会说“为什么”,即言简意赅地说出思路和想法。“辩”是引导学生相互质疑,并阐述观点。
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知识为生活服务,生活让知识变活。素养课堂重视的是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学知识,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创造生活,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素养课堂的重要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敢于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意志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献身科学、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
五、延伸
没有延伸的课堂是没有价值的课堂。教师应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布置项目作业或项目学习,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探究,让课堂知识变活,让社会变成教室,让生活与社会变成学生的活教材。
“师生互助式素养课堂”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合作意识教育、道德教育等,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20多所学校的领导到我校参观学习,2016年学校成功承办了市区两级活力新课堂现场会,2017年4月、5月承办两次国家级现场会,教育教学经验得到有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