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积淀与打磨,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传统文化不但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把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语文教师应勤于钻研古籍,悉心学习古典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诗经》、《论语》、《孟子》、《左传》、《史记》等,都是代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经典著作,应成为语文教师案头的必备书。另外,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有序的拓展。
二、教师应以多种方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诵读、背诵传统文化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准确传授给学生,并且获得学生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有知识储备,而且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大师如鲁迅、胡适等人,在反思幼儿教育时,都承认幼时背诵经典对自身的知识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蒙学时期的读物《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诗经》、《论语》等,都是用浅显易懂的语句,教给孩子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儒家伦理和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因此,我专门拿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以至背诵经典读物,包括齐读、对读、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这些读物也适合记诵。汉语的音节界限分明,声调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只有诵读和背诵才能体会其美感与乐感。“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持久的经典背诵,一定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相结合。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都离不开一个“变”字:闰土的变,“我”的变。在教学时,我引入了对联的学习方式,比如闰土外貌的变化,我给出上联:“银项圈圆实手是小英雄”,学生对出下联:“破毡帽树皮手像木偶人”。这样的形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增加日常礼仪与规范教育的内容。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课堂的书本学习,很少能学到日常的礼仪。《弟子规》中的许多表述,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等,都是古人总结出的日常行为规范。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有必要把传统文化中好的行为规范、日常礼仪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四)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是学生放假休息、家人团聚的时间,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有哪些传统习俗?指导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胜小组;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包粽子,走近屈原、选艾叶、佩戴香囊、吃粽子……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亲身感受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情,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可以说,这样的语文课堂生机盎然,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总之,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创设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定能让传统文化之花开遍小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