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责任 奉献爱心
──记“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理工大学教授赵庆志
赵庆志在实训室给大学生答疑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赵庆志,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7年,曾担任10年的系主任、14年的系党支部书记,现任机械制造学科硕士点负责人、山东省《数控技术》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负责人。他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座右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投身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当责任,奉献爱心,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为基,科研为责,育人为本,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
赵庆志在教学中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体系,把理论和实践融入教学,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亲临工作过程,动手实践,积淀知识、能力和素质。
为了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赵庆志借到企业、科研单位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利用企业闲置设备,研究开发了涵盖专业课程绝大部分知识点的实验实训教学设备。为此,他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他对课程钻研透彻,对每一个实验实训项目,都亲自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通晓工程应用后再教给学生。
现有教材对直流电机仅进行理论论述,赵庆志搜集光驱、打印机、饮水机、抽水泵等物品上的废弃励磁直流电机,研究其原理应用,研制成实训台,进行网络信息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这一教学知识,他指导学生为企业维修好了两台直流电机控制焊机。
学校有1台破旧数控车床和3台废旧普通车床。为了让这些废旧车床变成有用的教学设备,他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学生对车床进行机械电气升级改造,使废旧车床变成了课程设计、项目教学的案例。近年来,他为企业完成的16项技术研发课题,都被设计成课堂教学和毕业设计题目,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素质。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赵庆志主持建成了“网络信息化理实一体化综合教学实训室”,用网络信息化理实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使教学由“课堂书本灌输”转向“理实一体化能力素质培养”。
近10年来,赵庆志长期承担省级和国家级中职教师“实训室理实一体化”培训。因培训效果良好,很多教师熟练掌握了机电设备维修,并开发了不少实验教学设备。2007年,他主持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师资培训包研发项目,主编了总字数150万字的3本培训教材,受到教育部专家组高度评价。赵庆志还成功申请省级和国家级教研课题1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教研论文12篇,被多所学校聘为兼职教授。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起到了辐射带动和指导作用。
机械制造系共承担24门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头绪繁多,责任重大。赵庆志在任系主任兼支部书记的十几年里,总是吃苦在前,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每年到外地企业生产实习,他与学生一起挤火车、住公寓,白天在车间来回指导讲解,晚上等全部学生睡下了才入睡,十几年从没出过教学安全事故。他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并有所创新,带出了优良教风和实践教学好传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连续被评为学校、山东省、教育部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多年来,赵庆志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32项。很多科研成果既转化成经济社会效益,又转化为典型的教学案例,提高了教学质量。他指导的学生在第二届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第八届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中获奖。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用大爱之心、无私奉献托起学生成长的蓝天
赵庆志为学生敢于担当责任、奉献爱心。他以真诚之心关爱学生,以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他用爱心、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学生的爱戴。
赵庆志因为经常带学生实习、去企业实践锻炼等因素,对很多企业比较了解,企业对他十分尊重。得益于这一优势,他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就业。2006届有一名农村籍男生学习成绩优秀,两次获一等奖学金,却因口腔有先天性缺陷,手术后说话仍欠清晰,屡次被用人单位拒录。赵庆志非常关心他的就业,多方联系后,向一家大型企业推荐了该生。被录用后,该生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2008年金融危机,大学生普遍就业难,时任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的赵庆志召集党支部党员开会,向全系教师发出倡议,号召教师们充分利用各种便利为大学生找工作。他动情地说:“学生自己出去找工作,去一趟济南即使不住宿也要花100多元。这些农村学生的家长要卖近50斤花生米才能 换回100元。况且,学生去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又耽误了上课。我们老师为学生找工作迈出一步,学生就能省上万步。”在他的带动下,全系教师四处联络,为一大批学生找到了工作。
赵庆志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多年来,他荣获众多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淄博市劳动模范、淄博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这些荣誉,是对他27年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的一种肯定,也蕴含着他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挚爱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