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高密:校园传来茂腔声 莒县:将莒文化装入学生成长行囊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冠县柳林武训希望小学校园降狮舞表演队 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联合校学生学习剪纸技艺 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魏家村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皮影戏 邹城:“鲁风邹韵”入校园 市地简讯 校园短波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邹城:“鲁风邹韵”入校园

□ 本报记者 王昌军 通讯员 李鑫

神采飞扬的齐天大圣、憨态可掬的功夫熊猫、意蕴悠长的“断机教子”典故……近日,记者来到邹城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习基地”——第一实验小学基地,立刻被精彩纷呈的学生作品深深吸引。

据了解,邹城是儒家文化和邹鲁文化的发源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众多,共有各级非遗项目135项。邹城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古人的知识和智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近年来,邹城市各学校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引入课堂,采取编制校本课程、设立学生社团、成立兴趣小组等形式,组织学生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引导他们认知、热爱、传承传统文化,让“鲁风邹韵”文化血脉在校园中传播和传承。

邹城市很多学校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建立了各类传承非物质遗产活动室,与文化旅游部门“联姻”,选聘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作为客座讲师,定期组织开展授课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活态传承”。

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整理编制了学生舞蹈节目《新编阴阳板》,以古拙朴实、豪放壮观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朴素虔诚的信仰和对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让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阴阳板剧目得到一脉相传。邹城市凫山小学充分吸收当地年画技艺精华,设立传统年画社团,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年画内涵、手绘技艺,创作吉祥如意类、手绘式年画,在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品展中获得两项一等奖。邹城市中心店镇后南宫小学坚持把民间剪纸艺术引入课堂,最大限度地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一步步地开发出富有浓郁农村特色的儿童剪纸校本课程教材《剪•爱》。2016年1月,组织学生参加了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少年艺术素质展演,并获得“最佳表演奖”。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主动性,邹城市文化旅游部门还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特征,不断加大对传统品牌的打造提升力度,在两孟景区新增了造纸术、碑刻拓印、活字印刷、丝网印刷等体验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

邹城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人民代代相传、岁月积淀的劳动生活、文化轨迹的反映,凸显了地域文化独有的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下一步,该市还将引导更多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集中做好内涵挖掘和普及传承工作,集中打造一批具有“鲁风邹韵”的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和优秀传统文化品牌。通过成果展示、技艺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着力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不断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朴素情感。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