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等教育在加快综合改革中发展提升
2017年7月18日,泰山医学院召开齐鲁医科大学筹建工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落实鲁政字【2017】88号文件精神,齐心协力完成各项筹建工作,迎接今年第四季度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的进校评估。这标志着新的齐鲁医科大学“去筹”工作进入冲刺攻坚阶段。
为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科教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今年5月28日,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整合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筹);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这一重大举措,既是对2016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落实之举,也是我省着眼于“双一流”建设,深化科教融合发展,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创新之策。
一、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培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呈现良好势头。自去年5月全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相关领域的改革进入全面实施和推进阶段。
《意见》提出,要“按照学科分类,整合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资源,集聚资源优势,形成发展合力,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根据这一要求,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协同发展,是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2016年11月,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整建制并入山东交通学院。这是山东省第一家科研院所实质性并入高等院校。创建于1980年的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是我国第一家成立的省级内燃机科研单位。相关人士称,此举切合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要求,有利于整合双方科技资源与技术资质,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叠加、优势互补;有利于形成我省在车辆与动力学科建设方面的合力,推动一流学科建设,提高山东交通学院整体办学水平;有利于集聚国内外内燃机研究相关学科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内燃机科研人才高地,对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7年3月,始建于1958年的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正式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并更名为山东化工研究院,成为青岛科技大学的科研机构,同时在研究院挂牌青岛科技大学济南校区。这成为山东省科教融合的又一范例。双方的“强强联合”,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举措。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解决目前社会上科技与教育分离、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也将助推山东科技教育事业和化学化工行业的发展,推进“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跨越。
二、扩大开放力度,优化高校布局结构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绩,是名副其实的高教大省。到2016年底,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为258.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80%。有普通高等学校144所,其中本科院校67所(含11所独立学院),高职(专科)院校77所。但同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有规模缺内涵”、“有山无峰”、“山多峰少”、“多而不优”等现象比较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明显,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比如,在高教区域布局结构方面,济南、青岛、烟台等地的高校分布高度集中,总体呈现由东到中、西逐步减少的分布状态,结构明显失衡,制约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随着高校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矛盾正逐步得以缓解。截止到2016年4月,我省的省部共建高校已有10所,分别是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3所部属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建筑大学7所地方高校。这不仅意味着共建高校有了更宽广的发展平台,而且有利于全省高教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据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山东省共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
近年来,一大批优势专业助力当地教育,用品牌和特色专业吸引人才,力图引领一方经济的发展。2016年9月,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正式建成并招生,实现了全省17市公办本科院校的全覆盖。作为驻济高校中布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第一所大学,该校将加快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进程,有利于深入实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战略。同年10月,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建成启用,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必将助力鲁西南崛起。同期,历经4年建设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迎来1000余名新生,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新校址正式启用,可谓交相呼应。
当山东中西部迎来教育发展“收获季”的同时,我省的东部沿海城市更成为全国甚至海外高校的必争之地,国内外一些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纷纷抢滩入驻、圈地发展。青岛市将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融合集聚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厚植发展优势。截至今年5月,青岛市已引进并初步运行的高校(机构)有13所,已签署合作协议并正在推进的国内外高校(机构)16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原“985”、“211”工程大学在青岛设立校区,北方高教重镇之势日渐显现。热络的“高校朋友圈”正在让青岛的国际化都市之梦变成现实。
另外,烟台、威海、日照等市也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筑巢引凤,加大高校优质资源的引进力度,高校集群效应已经显现。在威海,继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成立后,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已经招生,而北京师范大学威海分校区正在建设中。对于名牌高校资源缺乏的山东省来说,这些高水平大学的到来,势必带给考生在家门口“上好学”、“读好书”的更多机会。
三、坚持内涵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意见》提出,“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机制,优化专业宏观布局。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布局,增加工学、农学类专业,鼓励新兴学科专业发展”;“提升医学、教育学类专业办学层次”。在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山东省新增102个本科专业中,工学专业最多,几乎占新增专业总数的一半。比如制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测绘工程等,都是工科专业。从具体专业看,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和互联网的专业增加得最多。
除了组建齐鲁医科大学(筹)外,着眼于建设制造业大省,省委、省政府还着力推进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即撤销原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的建制,其编制、人员、资产债权债务整体划入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同时保留山东省科学院的牌子。齐鲁工业大学是山东重点建设的省属本科高校;省科学院是全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地方科研院所前列。“强强联合”之后,1+1>2,新齐鲁工业大学汇聚了山东省优质的科教资源。根据省委、省政府规划,“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以工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等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型大学。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工业大学,整体办学水平位居国内工科大学前十位,轻工、食品、材料、机械、电子信息等学科领域进入国内一流、世界先进学科行列”。在不久的将来,新的齐鲁工业大学一定会在参与国家“蓝黄”战略和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助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大显身手。
与此同时,根据《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草案)》,滨州学院更名山东航空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更名山东工商大学均已上报教育部。前不久,由潍坊市市长担任组长的潍坊医学院更名潍坊医科大学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假以时日,一批应用型特色高校将不断刷新山东高教版图。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仅是落实党中央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现实需要。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大学教育作支撑。只要我们以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统领,认真落实《意见》要求,以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高校布局调整为抓手,解放思想,统筹兼顾,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实现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此文系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4GM00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