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叫家长”不是简单的“杀手锏” “橙色书包”——善意的负面标签 校园书店变复合式文化场所有“看点” “内力觉醒大学”折射家长的“懒教”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 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亟待提升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新闻热评】

“橙色书包”——善意的负面标签

□ 许艳丽

近日,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开展发放“橙色书包”活动。该活动的宗旨为“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出行安全的关注,减少因听力障碍造成的儿童交通意外伤害”。工作人员称,已向全国1万名儿童送出“橙色书包”。然而,“橙色书包”却引发部分网友及儿童权益保护专家的质疑。支持者认为,保护听障儿童的交通安全,不失为一个扩大社会关注的方式。反对者认为,这样会让听障儿童受到区别对待,从而造成其心理负担,甚至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侵害。(据《成都商报》9月20日报道)

发放“橙色书包”的本意,是为了保障听障儿童出行的安全,减少听障对他们的意外伤害。其良苦用心与浓浓善意不容否认。残疾孩子是心理脆弱的群体。如果在善意的背后让他们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让他们更加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加深他们存在缺陷的认知体验,那么这样的善意终究会给予他们难以预料的伤害。

听力障碍阻断了儿童的听觉渠道,使他们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接触声音,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因而听觉的障碍直接制约儿童的思维发展,影响其心理健康。听障儿童对外界更加敏感,自尊心更强,需要全社会小心呵护。而平等地对待听障儿童,让他们感受到足够的尊重,让他们获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待遇,较之特殊的照顾更加重要,也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在广义上说,每一个儿童都是“特殊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听力障碍儿童只是儿童特殊性的突出表现,如果我们刻意放大这种特殊性,并通过“橙色书包”将其在儿童群体中剥离出来,那么无疑是给他们硬生生地贴上“负面标签”,郑重其事地告诉别人“听障儿童有缺陷”。这就如同在听障孩子的伤口上撒一把盐,只会让他们内心更加痛苦、更加自卑,以致与正常儿童划清界限,走向自我封闭的困境,与社会格格不入。

听障儿童更要勇敢地融入社会,面向社会,应对复杂多样的人生。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不可能永远为其提供特殊的照顾与帮助。唯有让他们学会生活的技能,更加坚强地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独自应对生活中的一切,才是对特殊儿童最深沉的爱。

听障儿童听觉的障碍会造成认知的缺陷,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代偿的方式,通过其他知觉予以补偿。例如,听障儿童的视觉特别敏锐与发达。我们不仅要给予儿童特殊的帮助,而且要通过我们的教育,让他们懂得交通的规则、过马路的技巧,从而独立自主、安全顺畅地通过马路。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需特别关注。关注每一个儿童的交通安全是社会的责任,而不应仅仅关注听障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橙色书包”,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而且可以让听障儿童感受到“无差异照顾”。这种没有标签的关爱,不是更加人性化、更加顺应儿童心理吗?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