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323”工程
让教育精准扶贫“暖心”又“给力”
“2017年,全省参加高考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9341人,全部被录取,其中本科3951人、专科5390人。”记者从10月1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随着“免除山东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高教学费”政策在全国率先实行,我省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已经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资助。
“扶贫先扶智”,据省教育厅厅长左敏介绍,我省在教育扶贫工作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短板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成长需求,深入推进“323”工程,通过实施3项计划,构建2个网络,完善3个体系,打出教育精准扶贫组合拳。
据数据统计,我省近两年先后在脱贫任务较重的乡村建设幼儿园1100多所、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60多所,培训农村教师3.4万余名,受益贫困学生已接近60万人次。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明显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惠及贫困学生。
补短板,“三项计划”“织牢”补短托底网
为改变贫困地区学校薄弱的办学条件,从2016年起,我省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总规划投入17.28亿元,对省扶贫开发重点村中661所有需求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予以重点改造,全面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1.79亿元,占总规划投入的68.23%,新建、改扩建学校564所,有效改善了扶贫重点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为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更好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
学前教育是贫困地区教育的最短板。目前,我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近85%,15%的适龄儿童没有接受学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我省将补齐这个短板作为教育扶贫的重点,实施“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普及计划”,将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中需建设的幼儿园全部纳入规划布局,予以优先保障。计划2016-2018年,在扶贫工作重点村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400所,实现贫困村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目前已完成1186所,完成规划任务的84.7%。同时,对贫困村已有的幼儿园,每处给予10万元经费,用于改善办园条件;对需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的,每处给予40万经费支持。
针对教师队伍薄弱的问题,我省实施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把扶贫重点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重中之重,通过充实总量、优化结构、结对帮扶、全员培训、上门送教等,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师资队伍状况,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目前,省直“第一书记”帮包村幼儿园园长已完成全部轮训,培训园长和骨干教师3696名。集中培训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30665名,提前完成原定总规划培训任务。以志愿服务、送教下乡的方式,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2205名教师进行了教学技能培训。
“我们还注重农村教师和校长的培养,在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特级教师等的遴选中,也向农村学校和教师倾斜,给予他们更大的成长空间。”据左敏介绍,在第三期齐鲁名师和第二期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遴选中,共有18名农村学校教师和20名农村学校校长当选,分别占总数的18%和10%。在2017年山东省特级教师评审中,71名农村学校教师获得特级教师称号,达到总数的36%。
搭跳板,“二个网络”“织紧”合力攻坚网
烟台与德州,在省内分居东西,相隔数百公里。因为联姻扶贫,这两座城市走到了一起。2016年11月,德州市教育局与烟台市教育局签订《教育扶贫交流合作框架意向书》,两市选取了50所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结对帮扶,开展校际协作共建,承担双方校长、教师挂职锻炼等工作。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网络”搭建起了教育脱贫攻坚“连心桥”。我省通过开展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和支持菏泽教育发展结对帮扶工作,着力构建涵盖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办学条件等方面的结对帮扶网络。截至目前,全省已结成4427个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帮扶对子,基本实现对扶贫工作重点村学校全覆盖。
此外,省教育厅结合贫困地区实际着力构建的“高校科技扶贫网络”在助推地方脱贫攻坚战中也功不可没。山东建筑大学派出专家团队60余人次,帮助郓城县编制完成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山东农业大学组织专家开展畜禽水产生态养殖致富精准扶贫项目研究,帮助指导济宁市微山县后学北村大力发展畜禽水产生态养殖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国前介绍,省内高等院校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人才、智力、信息等方面优势,精准对接脱贫需求,采取扶贫科研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第一书记”帮扶、专家服务团队下乡等多种方式,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发展。截至目前,已设立高校科研扶贫计划项目183项,组建专家服务团队105个,围绕农业生产、特色种养、农副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等领域,为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近千人次。
扶全程,“三个体系”“织密”资助保学网
“为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总体目标,”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荆戈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我省以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重点,通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学段的全过程资助。”2016年以来,我省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免收学前教育保教费并发放政府助学金,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义务教育寄宿生发放生活费补助,免除普通高中学生学杂费并发放国家助学金,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并发放国家助学金,在全国率先免除山东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对升入我省高校的建档立卡学生,按“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优先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并发放国家助学金。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核准并资助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36万人次,累计投入资助资金9.03亿元。
在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我省对“特殊群体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也倍加重视。在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控辍保学工作中,重点关注入学率、巩固率等关键指标,认真开展信息核查比对,对辍学儿童逐一做好劝返复学。做好残疾儿童入学保障工作。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专项保护行动,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设立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室,配备图书和阅览设施、计算机、亲情电话等,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阅读、亲情联络等提供场所和条件。截至目前,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中小学校设置留守儿童关爱室3277个,覆盖率达到91%,惠及留守儿童6万人。
“让贫困家庭孩子掌握一技之长”被左敏称之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为此,我省积极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在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学校和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遴选工作中,适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中职教育“应收尽收”,让贫困家庭中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同时,加大重点高校面向农村贫困地区招生力度,实施高职(高专)院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专项计划,安排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选择应用性和实用性强、就业水平高的“热门”专业,优先安排订单式培养专业,单独录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这些学生进校后,实行学习生活、就业创业全程跟踪、全程指导,力求做到“招录一个、成才一人、脱贫一户”。据统计,2017年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比例达到80%以上。2016、2017年,全省参加高考的13985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被高校录取,进入培养体系。
“培养一个贫困学生,就能带动一个贫困家庭,造福一个贫困村庄。”省扶贫办综合协调组组长段培奎由衷地谈到,“教育扶贫承担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可持续性作用。脱贫攻坚以来,全省教育系统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大力实施的教育精准扶贫‘323’工程成效显著,让全社会都感受到了教育扶贫的温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