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思维敏捷了,脑子就好使,学习效率的提高自不待言。数学是集严密性、精确性、逻辑性于一身的一门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学、学得好、会学习,就应该用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少儿的发展规律,不断摸索、探究,感受到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所展现的魅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活跃学生的思维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新颖、别致的图像,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可以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在一个时段内就能保持“跳动状态”。
例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课时,尝试着设计了下面的课堂活动。
首先,设疑。我提问:“小组的同学们采了5朵红花,蓝花是红花的4倍。请你想一想:蓝花有几朵?”由于“倍”的知识点比较抽象,因此学生一时难以理解。
接着,适时利用课件。我在屏幕上出示了“5朵红花”的化身——一个长方体。过了一会儿,它开始“翻跟头”,连续翻了4次后停下,却仍然光芒四射、闪烁不已,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而且,屏幕上显现“4个5”的字样。在动态的演示过程中,学生的感知变得形象、具体、直观。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我问道:“在看了屏幕上的图像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纷纷回答问题,继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思维的空间
信息技术可以再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情境,助力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显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拓展数学思维。
例如,《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一课是一个教学难点,很多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原理。这时,如果教师用课件演示,就可以化难为易。具体过程如下: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两种颜色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一个地从圆中“飞”出来并排成两列,拼成一个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在学生兴趣正浓之时,再依次进行16、32等分。这样的直观感知一下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脑海中浮现出无限分割的情境,并“链接”到旧知《自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那么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转化出圆的面积。到这个时候,学生就会理解和掌握无限分割和无限求和的计算方法。
三、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右脑的功能
脑科学认为,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其中左半球是主管文字和数字等逻辑思维的“理性半球”,右半球是主管想象和音乐等形象思维的“艺术半球”。因为神经系统有交叉指挥的特点,所以左半球有优势的人一般多用右手,右半球有优势的人一般是“左撇子”。将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堂,利用其形象直观、声像并茂、能动会变的特点,创设各种场景,为训练学生的右脑功能引入了汩汩的活水。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化和组合》一课时,笔者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我在电脑上用“两个完全相等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相等的钝角三角形”、“两个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三种不同的方法演示组拼。这样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凝聚灵性和智慧,掌握变换的技巧。
当然,在设计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即开展写、算、画并用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用左手抽、取、挑、拨,并递给右手,以训练大脑右半球的精细功能。平时,则要多鼓励学生使用左手,用左手拿剪刀、尺子、钢笔、圆规等物体,以帮助右手写字、画画等。只要用心训练,学生的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智慧就会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