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入 将思政课打造成高校第一课 教育部成立教育系统“百人宣讲团”启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对谈活动 图片新闻 山东28所学校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院士齐鲁行•科学大讲堂”活动启动 郯城开展留守儿童“暖心”行动 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 办好公平优质的济南教育 教育部启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 办好公平优质的济南教育

□ 济南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品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明确了推动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思路与方向,给了我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教育工作与群众心声同频共振,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主动化解人们想“上好学”与当下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聚焦发力,精准施策,重点突破,推动解决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痛点问题,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全力推进解决大班额问题,确保年底前完成规划任务;继续推进“全面改薄”,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积极应对“二孩政策”、落户政策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带来的适龄儿童大量增加的状况。当前,我们正在编制《济南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设施三年建设规划》,拟出台《济南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施意见》,从政策、规划、建设、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全方位调整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解决当前中心城区教育资源配置遗留问题,并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不欠新账,确保教育资源有效供给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方面,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巩固学前教育发展成果。到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5.5%,全市70%以上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贫困、偏远山区及留守儿童入园条件得到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区域、学校间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深化高中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推行选课走班;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推动实施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联合育人计划;增强高中课程实施弹性,以特色课程带动特色高中建设,形成“一校一品”。科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机制,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探索职普互通机制,继续实施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3+4”“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在坚持“零择校、零择班”、确保教育起点公平的基础上,坚持全纳与平等,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入学,且与市民子女混合编班、统一管理。

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立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稳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用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逐步实现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依法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主权,全面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德育具体化”为工作思路,以生活德育为主要形式,从“小、细、实”上下功夫,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贯通,学校、社会、家庭横向协调推进的大德育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创建工作,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人文素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巩固基础教育“零择校”、“零择班”政策。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方式,制定2018年初中学生毕业评价及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完善并实施“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实施“领航学校、特色学校、新优学校”创建行动,寻突破,求提升。通过创建行动,让每一所学校发生真实的改变和质量提升,最终实现办好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学校的目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允许公办和民办学校相互委托管理、相互购买服务。探索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

在提高教育保障能力方面,不断强化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坚持改革举措与百姓心声同频共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午间配餐、课后服务长效机制,做“有温度”的济南教育。落实就学保障制度,以实施“精准资助”为目标,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任务,不断完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进一步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不断提升用法治思维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规范办学行为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坚持“疏堵结合”,完善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长效机制,使各项制度逐渐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