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
推动高等教育特色优质发展
本报讯(记者 孙荣光)“重点支持6所左右综合实力较强的省属高校创建国内一流高校”、“ 到2020年,普通高校总数达159所左右” 、“新增建设30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近期,《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教育规划》)发布,我省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特色优质发展。
推进高校分类发展
《教育规划》提出,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整合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驻鲁部属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重点支持6所左右综合实力较强的省属本科高校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支持20个左右优势学科建成国内一流学科,重点支持推动10所左右应用型特色高校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支持转型高校与国外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开展合作。建立符合应用型高校特点的评估标准和制度。到2020年,建成一批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教育规划》提出,统筹高校设置和培养结构。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山东“两区一圈一带”建设,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在高等教育资源较少的区域适度增设部分高职院校,支持国内一流大学在山东设立分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到2020年,普通高校总数达159所左右, 其中普通本科学校72所左右、高等职业学校(专科)87所左右。对招生计划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适度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在布局上,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施学科与专业发展支持计划,支持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发展。增加工学、农学类专业,鼓励文化产业管理等新兴学科专业发展;提升医学、教育学类专业办学层次;稳定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强化差异化发展;整合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等科类专业。重点建设一批与我省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相对接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实施专业跨校协同发展计划,协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招生计划,建设课程资源和实验室、实训基地。支持高校建立校际专业发展联盟。
加强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在省属医学高等院校实施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教育。实施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培养计划,进一步扩大儿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规划》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与行业企业组建教育集团、专业联盟。探索实施“4+2”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全面实施“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优秀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制度。支持高校间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
深化课程与教学管理改革。对接行业需求、职业标准和学科发展前沿,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对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支持高校建立教学联盟,全面实行学分制管理,推进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学分互认,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 基本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山东特色、走在全国前列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8年底前,在全省支持建设30所省级示范性创新创业教育高等学校。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齐鲁创新创业雏鹰计划”,每年立项支持1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重点支持建设20个开放式综合实验教学中心、1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中心。
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教育规划》提出,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科学与人文精神、全球思维的培养。加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支持力度,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案例库等建设工作。同时,加强导师培养培训、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建设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遴选建设一批符合职业需求、突出实践能力、产学结合的示范性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
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教育规划》提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服务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进步,以创新为核心、协同为纽带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组织和支持高校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聚焦重大科学和战略技术课题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新型智库建设计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计划,新增建设30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遴选建设150个重点实验室、5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及20个特色新型智库和10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建立多种形式的高校与产业协作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的对接,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建立职务科技成果披露与管理制度,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
改革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实施科研分类评价。建立开放评价机制,减少行政干预,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价。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合理确定高校承担省财政拨款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比例和绩效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