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是为了更好的教育
——读王晓春《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是对《跳出教育看教育》这本书最好的诠释。
“要成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教育者,一定要跳出教育。你用教书匠的眼睛看教育,永远也看不懂教育。”王晓春如是说。高度决定视野,眼界决定境界,井底之蛙只会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空。同样的道理,教育者如果不能从当今教育逼仄的空间跳出来,那每天除了琐碎就是一地鸡毛,除了迷茫就是茫然。只有跳出教育看教育,才能发现教育的诗与远方,才能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生命关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的源头活水在哪里?人类思想的海洋、鲜活的社会生活,会为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王晓春独具慧眼,从梁冬和吴伯凡主持的财经对话节目《冬吴相对论》中发现教育的智慧,借助主持人“非教育者”的视角和视野,让自己跳出教育、回看教育。全书共118篇,可以说,每一篇都字字珠玑。
我连续担任了15年班主任,回过头来看,曾经有几年特别执着,对学生要求特别严,好似患了强迫症。一旦学生犯错,我非得要求学生认错反省,如果学生瞪着眼不承认,就想尽一切办法给他施加压力或者给家长打电话。现在想想,这样做除了把师生关系搞僵之外,并没有多少效果,这也是很多年轻班主任容易犯的错误。王晓春在《精于心,简于形》一文中,给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善意提醒:非让学生认错,问题才能解决吗?学生硬不认错,会不会有什么文章?如果给家长打电话,你能保证家长听你的吗?只有内部精于心,外在才会简于形。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关键不在外面,而在脑子里。当你脑子里把事情考虑得足够周密,各种预案都储备于胸的时候,你的工作从外部看来,就会显得很轻松、很简洁了。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只有跳出教育看教育,才会以平和的心态处理学生的问题,才不会过分执着于自己的妄念,才会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读书是为了考试成绩,是为了考上名牌大学,这其实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现代版。如今,功利主义充斥着学校,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就不教不学。王晓春在《享受过程》一文中指出:“如今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过分关注结果了,太功利了,搞得学生难得有心情享受过程。学生都变成了‘容易被名利收买的人’,而一旦被收买,功成名就,他们就不再前进了。”“菩萨修因不修果,俗人修果不修因。”确实,做人不要太功利了,尤其是做教育更不能太功利,功利是教育的天敌,对教育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教育学者张文质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出了问题要有耐心,先了解一下情况再做处理,不要急着下结论。冰心先生有一句诗说得很好,叫作“爱在左,同情在右”,就是你对学生要有迫切的关爱之情,对他的困难、他的错误、他的问题,你要有一颗同情心。这样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就不会大吼大叫,而是冷静地分析解决。
著名教育专家吴非曾提出:“学生课堂小睡有何不可?少听几分钟课不要紧,万一生了病,损失就大了。”时时刻刻以学生为本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要落到实处。大家都知道,中小学生的持续注意力一般不超过30分钟,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不会满堂灌,也不会让学生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因为即使强迫学生集中注意力,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况且学生还有下一节课,照样会累,一天八九节课下来,始终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状态,能吃得消吗?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就会少一点着急、多一点耐心。
跳出教育看教育,你会具有更多的教育智慧,不再为教育的琐碎、学生的“顽劣”而烦恼,不再为看不到诗与远方而苦闷,你会看到教育的更多精彩,你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
教育工作者只有具有会当凌绝顶的勇气,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视野;只有跳出教育看教育,才能找到教育的精神内涵。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问题,想(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