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 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我们要认真对标新时代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新诉求,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育人目标,通过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让德育回归学校教育中心,坚持全域推进、全员融入、全力保障、全面开花,在育人实践中落地生根,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德育新模式,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继续大力推行差异教育,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适应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深化“互联网+”背景下“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内涵,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把体育、美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探索创新艺术素质测评,打造综合实践教育品牌,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家庭教育服务网络,增强家校合作育人合力。
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为导向,优化教育供给的结构,大力构建优质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目标任务。随着“二孩”政策带来生育高峰,社会对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必将大幅增加,需要加快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工程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加快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开启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优质化发展之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加强职教内涵建设,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省级规范化学校,打造与烟台产业发展相契合的职业教育。继续开设“鲁花班”、“舒朗班”、“奔驰班”等各种冠名班,推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服务发展高等教育,推动驻烟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激发社会力量办教育的热情,为群众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
以机制创新为重要支撑,建设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围绕实现“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目标,坚持师资配备与盘活资源相结合,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努力破解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的难题。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去行政化改革,建立健全学校治理制度,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推行“县管校聘”改革,开展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工作,加大双向交流力度,建立“留得下”和“走得出”的双重激励机制。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老化和学科教师短缺问题。继续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进一步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教师培养模式,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强化教师培养的教学实践环节,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实施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选育一批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校长,梯次储备教坛新秀和特级教师等后备人选,着力打造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教育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激励更多的教师找到自己的动力源泉,享受教育职业内在的尊严和幸福。
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围绕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夯实公平硬件基础,强化公平软件支撑,健全公平制度保障,推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持续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以办学条件为重点夯实硬件基础。兜住入学公平底线,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基础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要求,同步推进配套制度建设,为保障入学定规矩、划红线。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和各学校的容纳能力,合理制定招生政策和学区划分办法,避免出现“冷热不均”的问题。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让教育的脚步跟上时代步伐。扎实推进教育部教育装备综合改革烟台试验区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完善教育城域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县两级教育云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引领和服务,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一线教学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积极实施课题带动战略,不断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完善对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发展性督导评估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导县(市、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