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拨动心灵的琴弦
——浅谈学生思想转化的契机与技巧
班里有一个“刺儿头”,他经常违反纪律。教师批评一次,过不了三五天,他便会故态复萌。有一位教师诙谐地说:“他对批评教育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一天下午,我在教室外又遇到了这个“迟到大王”。我既生气又无奈,再也找不到什么话语来教育他。沉默了一会儿,我轻声说:“进去上课吧!”一直低着头的他愣了一下,抬头望了我一眼。快进教室的时候,我看到他的衣角被扯烂了,还脏兮兮的,又一次叫住了他,把他领回自己的宿舍,找了一身衣服给他换上。换衣服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脚踝蹭破了,就用碘酒给他清理了一下,并且叮嘱他不要沾水。第二天,我把缝洗好的衣服交给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刺儿头”的脸红了。没想到,从那天开始,这个学生渐渐地变了。毕业以后,他给我寄来一封信,提到那天的事情。他说:“老师,那一刻,我想叫您一声‘妈妈’。”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些“问题学生”仿佛一个个封闭的堡垒,让教育者无计可施。然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青少年正处于心智成长的过程中,道德品质与世界观还在逐步形成,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他们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对抗,看似坚固的堡垒只是掩盖内心脆弱的外壳。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宽容、尊重、理解,而这些因素在适当的时机能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
一、用爱探寻,契机就在于心与心的相遇
1.有爱心是前提。“爱”是师生之间心灵相通的桥梁。教师有了对学生真切的爱心,就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不会只看到优秀生的成绩,更能看到后进生的努力;就不会只看到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更能看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就不会只看到阳光下的笑脸,更能看到角落里的阴郁。教师有了对学生真切的爱心,就有了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就能在批评时心存宽容,在责备时饱含关爱,在教导时不失尊重。
一位有爱心的教师,眼里是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的。有了爱心,就会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渴望,都有成功的希望,都需要关爱,都值得关爱。有了爱心,就会有诲人不倦的信心、耐心、恒心。
2.走进学生的内心是基础。教育不需要“相面术”,但需要“读心术”。思想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礼记》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读懂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开始。学生的一句不文明的话、一个反常的举动都很可能有深层的心理原因。如果教师不能解读这些信号的意思,就会感到束手无策。
教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必须了解他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他的自身与环境,了解他的渴望与需求。走进学生的内心,更需要理解,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真切地感知学生的思想。
3.契机就在于心与心的相遇。当学生需要时,教师在现场,并且发现了,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
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可能刺伤学生的心,偶然间的一个笑脸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个明媚的春天。契机就在于心与心的相遇。教师要捕捉学生心理活动释放出来的信号。当学生感受到教师传递过来的爱意时,他的心弦会被拨动,他的转化就开始了。
二、用爱感化,技巧在于心的点拨
思想转化关键在于触动学生的心灵,在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并适时予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在一定的心理刺激下深刻感知、豁然开朗。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把多弦琴,偏差往往只是某一根琴弦的松动。只要教师及时调整,这把琴便会重新奏出和谐的乐章。
学生的错误绝大多数都是无心的。即使偶尔有意犯错,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改过的机会。因为他们还是孩子,还在成长。教师的适度宽容能缓解学生愧疚、紧张的心理,让学生鼓起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同时,要给予学生以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还有一点,教师要有效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对班级产生认同感、自豪感,造成融洽向上的集体心理气氛。这种巨大的向心力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技巧。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就是用真切的爱等待心扉被叩开的契机,用关爱、宽容、信任适时拨动他们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