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天堂里没有乡愁 母亲的《中草药手册》 红枫 茶香润泽和美人生 温 暖 的 回 忆 记忆中的洋火枪 冬至的羊肉汤

第6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6
【记忆深处】

温 暖 的 回 忆

——献给我的母校肥城师范

□ 孙松波

每当听到或者看到“肥城师范”这4个字时,我的心里就有一股暖流涌过,浑身热乎;每当在某种场合,谁说自己是肥城师范哪级学生时,一种亲切感就油然而生。这4个字更像我的名字,在练笔时经常随手写出,有自恋的欣赏,更是对那段生活的无限怀念。

1987年9月,经过一年的复读,我以超过分数线1分的成绩,很幸运地考上了肥城师范,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大学生。记得入校那天,我在镇驻地独自坐上公共汽车,去心仪已久的肥城师范报到。那天发生了一件很可笑的事。我一直在农村读书,没出过远门,也没见过多少世面,哪见过高楼啊。我的宿舍是210房间,拐过二楼楼道向东,经过洗漱间和209房间就到了。我领了棉垫子等床上用品,啥也没想,急忙往宿舍楼跑去,一股脑儿跑到最高层4楼,拐到西边的一间宿舍就贸然进去了。接着我听到了一阵哈哈的笑声,这时才注意到宿舍里有一个学姐在洗头,还有几个学姐正看着我。一个学姐问了我的宿舍后说:“你走错了,你的宿舍在楼下。”我这才恍然大悟,面红耳赤地下了楼,来到我的210宿舍。

那时,肥城师范只有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和一个食堂,大门建完了还没使用,办公楼还在建设中。考上了中专,就意味着吃“国库粮”,毕业后就会有工作。所以,上了师范,吃饭就不愁了,国家给饭票,女生基本够用甚至有结余,男生需要家里再补贴一点。最难忘的是教室后边的食堂。每到饭点,同学们都很自觉地排着队去买菜买馒头,值班的同学抬着一桶玉米粥出来时,大家都激动地喊“来了,来了”,把大瓷碗放在地上等着值班同学挨个往里舀,然后大家便三五一伙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食堂也是会议室、展厅和风雨操场,每学期的大型会议、文艺联欢会、演讲歌咏比赛、书画展以及下雨阴天的体育课都在这里进行。忘不了在那3年里,同学们一起吃饭、学习、游玩的快乐情景;忘不了一位同学住院时同学们三三两两去看望的温暖时刻;忘不了几位同学凑了十几块钱下馆子时的酣畅;忘不了一个人在周末坐在教室里思乡的寂寞;忘不了每个清晨到新城路、城南孙小村山上跑步时的大汗淋漓;忘不了和三两知己徜徉在月光下的校园谈理想、谈人生的美好情谊。

学校开的课程多而全,虽然都考试,但是及格就行。光语文课程就有汉语知识、普通话、文选与写作、语文教材教法、书法等。教师不论是本科毕业、专科毕业还是师范毕业留校的,好像都有一手绝活。不论是教文科的、教理科的还是教艺体的,都有自己的“拿手戏”——书法绘画写文章、唱歌跳舞玩乐器、篮球排球乒乓球,而且与学生亦师亦友、切磋同进!他们身怀绝技并俯下身子与学生做朋友的做法影响了我后来的教学,影响了我对学生和孩子的教育。工作后,我经常带领学生去校外爬山、参观农业园、游览桃园、参加农业生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这些都成为他们人生美好的回忆。

学校里有各种社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课余时间都忙得不亦乐乎。学校也经常举办各种比赛,有乒乓球赛、篮球赛、排球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绘画比赛等。不少同学参加省市大赛都获过奖。我毕业那年,一位同学获得了泰安市自弹自唱第一名,首届泰安市师生普通话大奖赛肥城师范荣获总分第一名。有两位同学考上了本科师范院校,为肥城师范争得了荣誉。我在学校参加了普通话兴趣小组,是校报《绿原》的刻字员。为干好这个神圣的工作,我迷上了钢笔书画,课余时间经常临摹。后来,我从学校的宣传橱窗搞了自己的钢笔书画展。不管怎么说,这些爱好为我在工作后到网络兴起间的十几年里,从事语文教学、刻钢板、爬格子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的备课多次获县级一等奖,我寄出去的稿子命中率极高稿费不断,均得益于写得一手工笔正楷的好字。

我最喜欢的还是读书。那时比较迷恋一些中外诗人的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泰戈尔、徐志摩、汪国真、席慕蓉等的作品,我读过不少。我还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到师范毕业时摘抄了十多本,现在还保留着,纸页都发黄了。每当翻开它们,就会勾起我对师范生活的回忆。一些好的诗歌,如汪国真的《热爱生命》、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等,我不光抄写了,还背诵过了。

我一直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是美好的、幸福的,对此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充满了无限期待和尊敬。读师范时,我买的第一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晚年之作,曾获得乌克兰共和国国家奖和乌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被重版6次并译成十几国文字。其魅力就在于为师者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的责任情怀。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一直陪伴着我的教学生涯。

2002年,肥城师范撤销。肥城市充分利用师范的设施资源和校舍,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成如今的龙山中学。肥城师范虽不复存在,但学生们结下的这种“血缘”锤砸不烂刀割不断,他们形成的坚韧个性更是风雨不变。他们尽管工作岗位不同却都更加努力,长志气、有出息,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我作为肥城师范的一名学生,忘不了在那里度过的那段快乐时光,更忘不了那些辛勤培育我的教师和活泼可爱的同学。我衷心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永远快乐;我想念我的同学们,你们还好吗?写到这里,我的心中充满无限温暖!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