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究竟怎么建
2017年岁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双一流”方案陆续公布。方案是各高校围绕“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旨在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征程的具体的“路线图”与“任务书”。
几所高校的方案,对建设基础、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组织保障都予以明确。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方案也给出了思考和解答。
高校需要“全面体检”
各高校方案中,三步走的发展目标都已清晰明确:2020年进入一流大学行列、2030年进入一流大学前列、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
“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提升了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我国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为学校面向世界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传统学科领域正进行大交叉大融合,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产业变革风起云涌。这既对学校深度参与推进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又为学校转变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能性。”清华大学的方案中,对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做出解读。
但同时,“学科布局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还不够紧密,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的学科还不够多,在国际前沿学术领域还不够活跃;部分学科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偏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不够高,学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价值塑造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也亟待加强;科研的引领性还不够强,成果转化率还不够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数量不够多,科研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学校制度和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还存在明显差距;办学资源日益紧张,资源配置方式有待改进优化,资源利用率亟待提高”。对挑战与难题,一些高校的方案也给出描述。
释放高校的活力与生产力
面对当前高校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进一步释放活力与生产力,是各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各高校方案中,多项旨在从深层次破除高校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举措被一一提及。
“紧扣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事制度体系改革、治理机制改革、学术体系改革、资源配置体系等改革举措,形成合理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流动的体制机制,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充分激发创造潜力、调动各方积极性,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制度保证,支撑学校核心使命的实现。”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介绍。
基于这样的理念,北京大学将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事制度体系改革、治理体系改革、学术体系改革、资源配置体系改革等,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处理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关系。同时,推进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管理制度体系,提高师资人才队伍的整体竞争力,并对接国家“放管服”改革,实现管理的规范与决策执行的高效。
复旦大学在方案中强调,转变观念和职能,在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评价机制方面实现根本转变,深化人事管理改革,建立“预聘—长聘”制,促进人才能进能出,以“代表性成果”为导向,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业绩、贡献”导向,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同时通过科研管理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完善学校科技成果管理机制,激发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突出个性和特色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被诟病较多的是,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学科完备,但对特色和个性强化不够。而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正是力求让高校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特色强化。方案中看到,处理好“全面”与“重点”之间的关系、“高峰”与“高原”之间的关系,成了各高校未来学科建设的重点。
清华大学的方案强调了“4个学科领域+20个学科群+8个独立学科”。将现有11个学科门类整合为工程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和生命科学与医学4个学科领域。同时将集成学科领域内相近的学科形成包括建筑学科群、土木水利学科群、核科学技术与安全学科群在内的20个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群,并着力建设包括电气工程、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在内的8个自身具有很强竞争力,且学科知识体系相对独立的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的方案中也提到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围绕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以及国家安全、技术进步的重大需求,打破院系壁垒,组建跨学科团队,按照学科群集中建设和配置资源,建设一批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综合交叉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在方案中呈现了“珠峰”—“高峰”—“高原”的清晰的学科生态规划。其中,学科“珠峰”目标为进入世界一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在内。学科“高峰”目标为冲击世界一流,如哲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学科“高原”建设目标为引领相关学科发展。
南开大学按照“率先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巩固发展学科高原”、“新兴交叉学科与新增学科”三个层次进行建设,以化学、数学、统计与数据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历史学、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优势学科率先冲击世界一流学科。
(摘自2018年1月2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