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备课竞风流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电子备课当前已成为不少教师备课的主要形式。与传统纸质备课相比,电子备课具有很多优越性。近年来,电子备课系统已趋于成熟。它不但方便教师个人备课的撰写、修订、补充与完善,还可以让教师们在网上进行集体研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共享。
电子备课可以将相关的课程标准、参考资料、优秀教案、PPT课件、学生学案、检测试题等相关教学资源捆绑在一起,供教师备课时参考,上课时选用。所有的“备课包”放在“云端”,无论在办公室里还是家里,教师都可以随时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上查阅、编辑、使用,从而延展了教师备课的时空。此外,电子备课还为翻转课堂、网络授课、远程辅导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无疑给教师备课、教学提供了便利。
但是,电子备课也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比如,有个别教师不再备课,直接从网上下载。这使得不少学校对电子备课开始持怀疑态度,甚至打算放弃电子备课。
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学习课标、研究教材、调查学情、确定策略、撰写教案等一系列环节。教师备课越充分,撰写的教案质量就会越高,课就会上得越好。可见,对于教师而言,备好课才是关键,教案不过是教师备课结果的一种外显形式。无论写在纸上还是存在电脑里,都无本质区别。
有些教学管理者对电子教案持有异
议,认为电子教案使得教师“偷工减料”。其症结并不在电子备课这里,而是管理评估者没有与时俱进。他们仍固守“教案就是备课”的片面、陈旧观念,认为评估备课就是检查教案,以教案的优劣,即内容的详略和书写的工整与否,来判定备课等级。电子备课没有了卷面分,让检查者一时找不到评判的依据。这或许是他们反对电子备课的一个理由。
不可否认,确实有个别教师利用网络搜索、复制、粘贴甚至下载现成教案,应付了事。但有的学校仅以此为由便封杀、抛弃电子教案,其做法不免有些“外科庸医剪箭柄”之嫌,并不能从根本上除去弊端。即使学校这样做,教师也可以把网上教案、旧教案等原封不动地抄到教案簿上。
在现阶段,与电子备课相比,传统纸质教案并不过时,仍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教案的撰写过程不只是机械书写的过程,还是教师再思考的过程,有利于教师将课标、教材、学情等进行深度融合。同时,一笔一画地书写教案,还有助于教师将教学设计“雕”进脑里,“化”于胸中,上起课来更加得心应手。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手写教案可以使他们尽快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等,夯实包括写字在内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成长。
手写的教案禁不住抄,电子备课一样高效。教学管理者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电子备课和纸质教案对立起来,而要更新观念,创新措施,把管理评估从重结果转移到重过程上来,从重外显形式转移到重内涵应用上来。
要改变过去给教案赋分代替备课评估的简单做法,加强对备课的过程性管理,强化集体备课。对教案的评估不仅要看教案本身撰写得好坏,而且要看教案的课堂执行情况与效果如何。即便教案是从网上搜索来的,只要符合教学实际,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并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就是好的备课。
电子备课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云平台”更是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拓宽了教师的备课时空。不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共享,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合作,使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名师、同仁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案。
在当下,学校管理者既要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历史潮流,引领教师正确、恰当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共享资源为教学服务,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挖掘传统备课方式的优势,使之与电子备课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备”中生智、“案”上生花,演绎出更加灵动、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