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滨州学院校园风景 上海规范民办培训机构 辽宁全面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 南京:40岁以下本科生可先落户后就业 加拿大体育课不是副科 弹性离校,弹性可以再大些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改革应提速

第6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6
【观点透视】

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 宁本涛

乡村教师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提升缓慢

当前我国乡村教育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失衡主要表现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整体积累与提升缓慢。若放任自流,必然形成不断蔓延的乡村教育群体职业认同感的失衡与迷失。

首先是乡村教师赖以生存的人力资本投资价值实现存在缺失。社会急剧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的“民工化”是一个非常凸显的问题。一方面,尽管我国乡村学校教师工资水平在逐年提高,上涨幅度甚至超过城市学校教师,但是,乡村学校教师工资水平远不如城市学校教师工资水平,乡村学校教师的经济地位仍低于城市学校教师。边远地区的教师补助金额偏低,缺乏有效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由此产生的教师职业成就感越来越低,职业倦怠感反而越来越强。

其次是乡村教师赢得外界尊重和安身立命的文化资本价值实现间相对抗。乡村教师的文化资本是其从事教师职业的根本,乡村教师要获得教师资格,首先需要依靠自身的文化资本,其次,乡村教师进入乡村教学岗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文化资本作为基础,再次,乡村教师的专业继续发展也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密不可分。然而,当乡村教师进入乡村以及乡村学校这个场域后,其文化资本效力的发挥非常有限,进而挫伤了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第三是乡村教师得以融入乡村生活的社会资本价值实现出现区隔。在考量乡村教师的社会资本价值实现时,从来源上看,有三个基本方面构成,即乡村基于亲缘和血缘的社会资本,基于地缘的与乡民之间的社会资本,以及基于工作关系的和学生、同事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根据笔者的调研,乡村教师多来自乡村,在城市读书工作后又回归到乡村,既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乡村世界,又想跳出乡村社会资本圈,进而成为“乡村中的异乡人”。即使融入乡村社会,但乡村社会资本圈资源优势有限,使得乡村教师处于不利地位。此外,社会资本的有限,也影响了乡村教师对其他资本如教师额外收入的来源、教师职称提升的获取等。

文化资本价值如何影响乡村教师职业认同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也日益加快,同时,知识的获取却变得日渐容易,知识的壁垒逐渐削弱。时代的新变化无疑对乡村教师提出了许多挑战。在工作之余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其文化资本,才可以应对知识的快速更替。面对知识背景各异、知识面更加广博的学生,乡村教师不但需要有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更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资本。假如乡村教师在此过程中没有适当把控、合理充盈自身的文化资本,在知识的洪流中则极易失去专业权威,从而导致专业知识和技能自信受到打击,进而挫伤其职业认同感。

乡村教师在传递和教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社会主流教育价值观的建立,其价值层面的文化资本要发挥效力。此为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终极源泉,所谓“立德树人”,先成人方可成才,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奠基之业,价值层面的文化资本是核心中的核心。然而,如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价值多元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各方价值中,并非都是经得住考验和推敲的,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在短期内可能处于强势。另外,传统价值也可能遭受当代价值的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价值冲突与博弈的世界,乡村教师也颇感困惑,已有的文化资本积累在价值困局面前捉襟见肘。当原本坚信不疑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外界挑战和否定时,如何还能毫不犹豫、自信满满地让学生坚持是一个挑战,假如文化资本的根基动摇,职业认同感势必遭受撼动。

此外,乡村学校优秀生源流失非常严重,乡村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最终进入城市工厂务工,乡村教育看起来越来越成为城市工厂的职前培训机构,乡村教师的教育工作当然也更不容易被乡村社会或农民家庭所认可。

精准政策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认同及信念

第一,改变城乡有别的教师政策,修改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依法提高乡村学校教师工资水平以及对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津贴保障。重新考虑乡村尤其是贫困、偏远山区学校办学规模小的实际情况,放宽他们的编制标准,将城乡倒挂转为向乡村倾斜,研究探讨乡村教师灵活退休制度和退出机制。破解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困局,经济福利待遇的提升是一方面,在提升乡村教师个体经济资本的同时,也提高了乡村教师文化资本的转化效率。且教师在面对社会关系的价值挣扎时,经济福利待遇的提升,也许就让问题迎刃而解,乡村教师可以不必再难以抉择,社会关系也不至引起重重困扰,以致影响乡村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

第二,加强乡村特色具有乡土气息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发能代表乡村本地生活智慧的、有生命力的乡土教材。同时,将当地已有文化积淀充分挖掘和利用,因地制宜,积极开发乡土教材。所谓乡土,是每个人长大的地方,是让我们渐通人事,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地方。校园文化从乡村本身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能量,可以丰富乡村教师以及乡村的文化资本,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同时,提升其对乡村文化的认同。

第三,建立教师融入乡村生活机制保障,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和提升乡村农民对乡村教师的全面了解、认知、共情和认同。构建合理的开放融入机制,让乡村教师的文化资本充分发挥作用,提升乡村教师对自身的认同,同时也重新提升农民对乡村教师的认同,这都能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并且能打开乡村教师的社会关系网,丰富其社会资本的领域,在提升其社会地位的同时提高职业认同。

(摘自2018年1月9日《光明日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