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论略 《歌唱祖国》是怎么诞生的 崂山风光  熊十力的名利观 中国年轻一代为何不再崇洋 诵读困难根源在眼球 白洋淀之忧 山东为何简称“鲁”而不是“齐”?

第5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5

白洋淀之忧

□ 冯骥才

白洋淀,这片被孙犁先生以清亮透彻的文字描述过的燕赵水国,一直令我心迷神往。可是,真到了今天的白洋淀,我心中那个“白洋淀”被瞬间击碎了。

站在游客蜂拥的码头上,面对着被芦苇围拢的大片水域,我看到的是大量电动机发动的快艇,每条快艇都掀起很高的水浪。为了安全,每位游客必须穿上橘红色的救生衣。

当你被游艇载入芦苇荡中,完全感受不到那种心慕已久的神奇与神秘,听不到孙犁先生所写的“鸟叫与歌声”,只有一艘艘快艇从身边掠过,马达的轰鸣不绝于耳。

白洋淀曾有“北国江南”的说法,但村舍的形制自具特色,与江南截然不同。南方多雨,屋顶是坡顶;这里的村舍则不同,屋顶是晒粮食的地方,而且历史上淀里每逢水大洪泛,村民就得把屋里的东西搬到屋顶上。这种平顶的四周有一圈女儿墙,墙边有一些排水用的式样好看的陶制“滴水”。房屋彼此挨得很近,有些屋顶几乎相连,相距远一些的一步也能跨过去。因而屋顶往往是邻家相互间走来走去“串门”的地方。

这样的民居唯白洋淀独有,开发时却一锅端了,竟然真造起一个“江南”了!有徽派的、江南水乡式的,甚至苏州园林式的,全都原封不动搬过来。映入眼帘的到处是灰砖青瓦的斜顶新房,宛如到了江浙。更可笑的是,村外还修上一道道蜿蜒曲折的苏州园林式的粉墙。墙上装饰着各种圆形、菱形、扇形的花窗。为什么我们的建筑总是不考虑历史的环境和环境的历史?

能够叫我们辨识白洋淀的只有芦苇了。可是芦苇也有危机。芦苇曾经是天赐白洋淀人的财宝。白洋淀人用它织席编帘,用它铺盖屋顶,当柴使唤,烧火煮饭。但是现在却很少有人再用它编席,用它造屋;拿它烧火会污染大气。失去了应用价值的芦苇已经几年不割,不割就会萎缩,秆茎的弱化是白洋淀芦苇面临的时代性威胁。

唯一让我感到安慰的是东淀头村在村落开发重建中,留下该村上世纪50年代一幢平顶老宅——虽然仅仅一幢,却还能叫我们领略到此地祖祖辈辈生活的情状。还有大淀头村自建的一座小小的博物馆,保存着该村世世代代使用过的一些当地特有的渔具、编织机与生活器物,还有上世纪知青生活的某些珍贵的遗迹。

我对老村长说:“你要提早留下几只老渔船和放鸭排,放进博物馆。社会发展得太快,这东西很快就没了。”老村长笑道:“我会的,会的。”他是个少有的明白人。

可是这种事该由谁做?知识界有多少人会到白洋淀帮助他们踏踏实实做些文化传承上的事?

(摘自2017年11月24日《天津日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