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一枚不容忘却的印章 棋山温泉 拉脱维亚人的鸡蛋情结 蜡梅 中年仍需吟啸徐行 宁静的村庄

第6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6
【记忆深处】

一枚不容忘却的印章

□ 厉剑童

我的记忆里一直珍藏着一枚拇指大小的石质奔马印章。它虽然不是出自名人之手,也不值什么钱,但在我心里却比金子还贵。看到它,我就觉得惭愧,觉得对不起它的雕刻者——我的一名学生。

28年前,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偏远的山区初中教初一语文。那年我19岁,风华正茂,年轻气盛,加之刚参加工作,一心想干出一番业绩,心里难免浮躁和盲动,总希望自己的课上得最好,学生都喜欢自己。抱着“严师出高徒”的信条,第一次登上讲台我就做了这样的介绍:本人姓厉,厉害的“厉”,严厉的“厉”。并郑重宣布了几条班规:课堂上不准交头接耳、不得随便插话、不得做小动作,否则一经发现,玩具一律没收,概不退还。也许是山里的孩子老实,也许是我的严厉声明起了作用,这一规定果然奏效,上课时学生们个个精力集中,没有人敢违反纪律,课堂纪律好得出奇。我很快便得到了领导夸奖、家长称赞和同事羡慕,心里非常得意,对未来充满了梦想和渴望。

就这样愉快地过了两周,第三周的一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天我正兴致勃勃地讲课,忽然发现前排有个男生竟然在我眼皮底下做小动作。我一边讲课,一边悄悄地走到他身边,他太专心了,愣是没发现,被我逮了个正着。原来,他正在用小刀刻东西。如此无视课堂纪律,这还了得!我顿时火冒三丈,二话没说,当场没收了他的小刀和一小块石头。虽然这名学生的作文写得非常棒,是我“圈定”的语文尖子生、重点培养对象,但我还是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通,一堂课就在我的“电闪雷鸣”中过去了。下课后,我把他的刀具和作品拿到办公室,仔细一看是一枚石刻的奔马印章,那昂扬的马头、陡立的马鬃、高高举起的前蹄、长长甩起的马尾,活脱脱一匹草原奔马。印章的背面刻着某某某、1989年11月几个字。印章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不禁生出几分喜爱,心想这名学生在雕刻上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我爱不释手,将这枚印章小心地放进办公桌抽屉里。

第二天,他怯生生地到办公室找我讨要印章,被我以“不务正业”、耽误学习为由严厉地拒绝了,并要求他以后不再刻这些东西,他含着眼泪走了。也许是我的话起了作用,他今后果然不再刻东西,上课专心听讲,进步很快。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大约半学期后,我无意中了解到,这名学生的父亲是残疾人,靠刻章子为生。受父亲的影响,他也喜欢刻东西,还经常利用星期天步行到50里外的一座山上帮父亲收集石头。得知这些事后,我隐隐地觉得自己过分了,几次打算把那枚印章还给他,但也许是师道尊严在作怪,也许是自己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那枚印章一直静静地躺在我的抽屉里。

初中毕业后,这名学生因为写作成绩突出,被一所职业中专录取。两年后他被招聘到青岛一家工厂工作。我从他后来写给我的几封信中得知,他不但工作出色,并且一直坚持业余写作,先后出版了诗集,并创办了一份诗刊。他在信中说,对我引领他走上写作之路很感激。

面对学生的感激,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应试教育下的唯分数论、视学生的业余爱好为洪水猛兽的观念以及自己的所谓师道尊严和意气用事是多么荒唐可笑,造成的后果又是多么可怕!我时常想,假如不是我当年武断地没收了他的刀具和作品、粗暴地剥夺了他的雕刻爱好,以他的毅力和聪明劲,说不定中国会多一个出色的雕刻家。即便成不了雕刻家,他也会保留着这个健康的爱好,那他的业余生活将丰富多彩,他的人生会很充实。而这一切,皆因为我观念的落后、我的主观武断被断送了。这件事促使我反思: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对学生健康的业余兴趣是堵还是疏?学生上课做小动作,是简单地呵斥没收、一棍子打死,还是以充满欣赏的眼光正确加以引导?对学生的过错是严厉地狠批一通,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一些宽容和关爱?又该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们坐下来认真思考!

多少年了,这枚奔马印章一直被我保存着。遗憾的是,去年收拾废旧物品时不慎把它弄丢了,我心里很难过。虽然这枚印章不复存在了,它却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积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以一颗炽热的爱心关爱每名学生,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也许只有这样,才是对我当年粗暴行为的最好补偿。

(作者单位:五莲县洪凝初中)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