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李克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三驾马车”驱动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部署春季学期开学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 我省开展“树师德、正师风”治理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活动 图片新闻 威海职业学院对接“三个需求”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烟台中学生提案亮相全国两会  青岛市教育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研讨新旧动能转换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三驾马车”驱动传统文化教育

——临沂市兰山区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纪实

□ 本报记者 雷明贵 王维礼

近年来,临沂市兰山区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程,将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环境、人文精神融入校本课程,不断拓展途径、丰富载体。该区校本课程、主题教育、社团活动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构建起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成长路。

校本课程,绽放学生个性风采

“目前,各学校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大都已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校本课程,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兰山区教体局局长韩东对记者说。

兰山区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专门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在积极倡导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的同时,鼓励各校结合本校实际和本土文化推进校本教材的编写使用。目前,全区已有30多所学校结合实际自行编印了不同主题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出“书法”、“戏曲”、“剪纸”、“诗歌吟诵”等校本课程。白沙埠小学开发的“新孝道”校本课程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列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并荣获山东省首届中小学特色课程一等奖,学校还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李官小学将当地打花棍、盘桃木葫芦、瓢绘脸谱等传统活动和工艺纳入校本课程范畴,编写了《菊韵飘香》、《书法》等校本教材;兰山小学开发的“校园大秧歌”、“国画”,西郊实验学校开发的“我们的节日”等校本课程都在区域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该区还将经典诵读作为晨读的必修课。

主题教育,培育学生文化基因

“通过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将革命英烈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能够加深学生们对英烈先进事迹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们对英雄的敬仰意识……”2017年清明节前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临沂市兰山区民间剪纸艺人王艳俊来到白沙埠小学,为学生们现场讲述英雄事迹,传授剪纸技艺,让学生们剪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据悉,早在几年前,兰山区中小学就结合该区教体局下发的《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经典诵读、主题班队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各学校通过民间礼仪、民俗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临沂第一小学举行了“红领巾爱传统文化”讲故事比赛,学生们讲述了“孔融让梨”、“卧冰求鲤”、“负米养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北城小学举行了成语接龙比赛;半程中学、白沙埠中学、临沂第四小学、朱保小学等学校也相继举行了传统文化讲故事比赛。

该区还大力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程,开展“重阳敬老”、“开学礼”、“与经典同行”、“日行一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形式多样的“知行结合”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打造“礼仪文化”、“孝文化”、“菊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社团活动,留足学生翱翔空间

“静下心来,专注地做一件事,这对小学生而言,是最大的收获。”谈到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时,兰山区枣园小学国学童画社团指导教师晁栋梁说,有些调皮的男生可能连10分钟都坐不住,但是在废旧玻璃瓶上创作瓶画时坐一个小时都没问题。这些学生的家长都说,创作瓶画治好了他们家孩子的“多动症”。

近日,枣园小学的国学童画社团被评为“全国优秀红领巾国学小社团”。该社团的55名小社员在晁老师的带领下,把《西游记》、《沂蒙红嫂》等故事,利用超轻黏土在废旧玻璃瓶上进行二次创作,形成了场景式可触摸立体童话绘本故事。近几年,该校国学童画社团成员累计有近200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临沂金雀山小学国学经典社团节目《兰亭序》在第二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六个100”优秀国学项目评选活动中,经过基层申报、省级推报、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层层筛选,最终获得2017年度全国优秀国学教育文艺作品。临沂第二小学红领巾戏曲社团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红领巾社团”称号。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在该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据韩东局长介绍,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兰山区还计划开展“红领巾寻访”、“向美德少年学习”、“小小百家讲坛”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探索一条传统文化教育新途径,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英才。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