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孝里中学学雷锋志愿者走进孝里镇敬老院献爱心  学校评选出的“最美孝心少年”2017级学生陈洋 孝德教育是怎样在一所农村中学做出境界的?

第4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4

孝德教育是怎样在一所农村中学做出境界的?

□ 济南市长清区教育局 王少辉 长清区孝里中学 燕磊 马骏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教育系统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自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道德良知、担当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中小学作为奠基教育,如何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既穿越历史又回到现实,既体现文化厚重又融入时代精神,既“入眼入耳”又“入脑走心”的教育?以什么为“载体”和“突破口”?济南市长清区孝里中学开展了十年之久的孝德教育,以独特认知、深刻学理、创意课程多种形式,将孝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回答了在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一读,可供借鉴。

济南市长清区孝里中学是一所地处偏远山村的农村学校。这里朴实无华的园丁们追寻先贤“孝行天下”的历史足迹,站在时代的潮头,以智慧的头脑敢为人先,在一方贫瘠的教育土壤中播下孝德教育的种子,精心培育出茁壮成长的文明小天使,创造出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天地,让前来参观考察的各界人士惊奇地看到了久违的教育场景,为一所农村学校能够坚守和传承传统文化所动容和震撼。学校获得了“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学校”、“全国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学校”、“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敬老文化教育基地”、“济南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原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为学校题词:“弘扬中华孝道,构建和谐社会。”原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彦善为学校题词:“孝行天下。”著名书法家朱锡实为学校题词:“孝里风情,慈孝为先。”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心灵受到震撼,对学校赞赏有加。

笔者惊异于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何以创造出如此“真教育”,为一种责任感所驱使,渴望化“真经”于字里行间又苦于脑钝笔拙,只得以实录某些场景为主,辅以文字表达。

一、孝德教育: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突破口

孝里中学始于2005年的孝德教育时间点,令人回味。2002年,我省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场夹杂着浓浓的“西方味”并伴随着对中国传统教育尖锐批判的新课改“风暴”席卷齐鲁校园,许多学校如“阿Q剪辫子”般进行“改革”,认为西方教育令人神往,传统教育一无是处,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神乎其神,对照搬西方、否定东方的“洋博士”顶礼膜拜。就在这样一股潮流中,孝里中学的办学者却“不识时务”、“逆潮流而动”。他们在迎接“风暴”的同时,把“不合时宜”的目光投向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许多学生不仅在学习动机上偏向眼前和个人,而且难以分辨真善美丑,对父母的艰辛不体谅,对教师的苦心不理解,对同伴的友情不认同。许多学生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对多方给予司空见惯、来者不拒,认为是理所当然。一些孩子盲目攀比,“时尚”家长“光临”学校,子女倍感荣耀;“寒酸”家长来学校,子女将其拉到隐蔽处。这些现象令人痛心、担忧。

学校曾以1000多名学生为“大样本”,设计“家庭收入”、“父母谋生”、“家庭教育消费”、“父母生日”、“孝慈知识”等项目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不了解家庭收入的占80%,不知道家庭教育支出的占95%,说不清楚父母养育之恩的占70%,说不清楚父母谋生状况的占50%,不记得父母生日的占90%,孝慈知识知之甚少的占95%。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说明学生在道德行为、情感态度培养等方面严重缺失。

就学生家庭背景而言,全镇80%以上的学生家长为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主要以种田和打工为生。他们虽然世代传承朴实民风和孝慈美德,但限于文化水平,对孝慈文化和家庭教育鲜有认知,对子女除了寄托美好愿望、提供衣食之需外,不能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少数家长对子女娇惯溺爱、放任自流。

就学生的社会环境而言,日渐淡漠的人际关系、偏重物质的价值取向、网络的诸多负面传播、少数人寡廉鲜耻的行为方式让学生耳濡目染,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令人忧虑的学生思想和道德现状以及复杂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学校领导和教师如承重负,有一种沉重感和紧迫感,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苍白无力、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以及社会环境负面影响日益蔓延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强化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链接。“强化”和“链接”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学校决策者最终选择了“孝德教育”。

理由有三:

一是“孝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石。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尧、舜、禹时代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在5000年历史演进中形成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百善孝为先”的治国理念和价值判断,构建了以“孝”为文化核心的社会。孝是中华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块基石,是炎黄子孙心中的一条纽带,是一颗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始终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孝在事亲、孝在博爱、孝在责任。

二是“孝德”与家长、学生、师长息息相关,血肉相连。家庭是社会肌体的细胞,孩子们在家庭度过“蒙养时代”;学校是社会肌体的大动脉,学生在学校度过成长岁月。社会是各种功能的总和,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温馨的社会港湾。相互连接的纽带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孝的情感最真,孝的温度最高,孝的范围最广。孝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孝是爱的奉献,孝所触动的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学校从开展孝德教育入手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可感知、可触摸、可践行,符合学生成长规律。

三是学校所在地蕴藏着得天独厚的孝德教育资源。孝里村因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奉母避难来此,人皆感之”而得名。坐落在孝里村的巫山也因郭巨的“孝行”更名为孝堂山。山顶之上矗立着建于汉朝的郭氏墓。郭氏墓既是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又是古老的艺术瑰宝。从古至今,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野夫乡民,纷至沓来行大礼,虔诚拜谒,刻铭文于石上,得孝感于心上,笃于行,以昭世人,汇成流动的慈孝文化。学校将此辟为孝德教育基地,学生在这里触摸千年沧桑,遥感传统美德,净化心灵,升华境界。

二、十年风雨行:踏破坎坷成大道

大千世界,复杂社会,风雨时代,矛盾交织,升降沉浮,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不会一帆风顺,学校的孝德教育经受了挫折和磨难,于冥冥探寻中迎来希望的曙光,于山重水复中惊现柳暗花明,在失败的苦涩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十年之前,孝里中学开展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孝德教育,被很多人认为“不合时宜”,也有人认为这项教育探索的难度极大,连行家里手都望而生畏,一群“土包子”、“二把刀”能完成这“高难动作”吗?他们担心“无知而胆大”的人会弄出“野路子”,把孝德教育弄得不伦不类,或刮一阵风,不了了之。

孝里中学的拓展者不跟风、不信邪、不畏难,出于教育者的道德良知,出于对传统教育的紧迫感,以科学的态度和实干精神,在老虎吃天——没处下口的情况下,开启了破冰之旅。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孝德教育开展伊始学校面临许多难题。比如,孝德文化融于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如何提取出来?孝文化博大精深,多呈现于文言文,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很大。怎么办?如何让凝聚在历史长廊中的孝文化活起来,走进新时代?为突破这些难题,学校领导带领教师们攻关,成立了“攻关组”、“创课组”、“宣讲组”。“攻关组”的主要任务是探讨理论,创编教材;“创课组”进行孝文化教学设计;“宣讲组”宣传孝文化。还成立了“学生组”,主要任务是自主探究孝文化、创编“情景剧”等。

十年寒来暑往,日月轮回,风雨泥泞,砥砺前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攻关组”的教师们攀爬书山,遨游学海,送走多少个夕阳黄昏,迎来多少个晨曦黎明。他们站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上,穿越历史走廊,与先贤对话,寻求孝文化渊源,与古孝贤交流。

“创课组”的教师们夜以继日,学习领会孝文化的真谛,分析研究学情,反复提炼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师试讲,说课评课,寻求意见,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再进行实验,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经历一次过程,收获一次长进;经历多次过程,终于探明路径。十年来,他们累计创编教案、活动方案120个。

“宣讲组”的教师们查阅资料,思考问题,撰写讲稿,制作课件,先在校内演讲,后进社区、企业演讲,累计演讲200余场。

十年磨一剑。学校的孝德教育走过了初始阶段——朴素愿望,朦胧认知,投石问路;中期阶段——认知加深,路径渐明,崭露头角;后期阶段——思维灵动,做出状态,形成品牌。

三、基于问题解决:破解难点问题

所谓难点问题,就学校层面的项目研究而言,主要指特定项目核心概念的提取、界定、阐释,理论及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付诸实践的路径与策略。以孝德教育为例,学校主要破解三个难点问题:

(一)把“孝文化”从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提取出来,辨别精华与糟粕,并依据时代要求赋予其新内涵

发端于远古时代的“孝慈”理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经沿革与嬗变,特别是经过孔子的提炼与概括,逐步形成了以家道、家教、家风、家业、养亲、事亲、尊亲、悦亲为主要内容的孝道传统,集中展现了以仁爱、责任、礼敬、勤劳、奉献为核心的伦理规范与道德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孝经》、《论语》等经典文献中记载了孔子等人对“孝”的精辟见解。何为“孝”?孔子解释为“事亲之孝”,曾子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进取;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孝”在古代道德体系中居何位置?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古代的“孝慈”文化,用今天的眼光透视,也有局限性。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制度,把无高低贵贱之分的人划分为等级,固化和僵化为层级关系,有违“人人平等”的现代理念。铁律般强调“君让臣死,臣不能不死”,“父母之命不可违”,说得如此绝对,也有偏颇。鼓吹为人妇必须“从一而终”,标榜“贞洁烈女”,有违人性和男女平等。

当今时代,弘扬“孝文化”,应当在尊重人性和坚持人格平等的前提下,既要倡导“事亲之孝”,也要倡导“亲子之爱”,把“单向行为”转变为“双向行为”。师徒、老幼之间也应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及其他人际关系。

学校认为,现代“孝文化”应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家庭。在家庭倡导以尊老、养老、爱幼、扶幼、教幼为孝。第二个层面——社会。在社会倡导以扶贫助弱、关爱弱穷、奉献爱心为孝。第三个层面——民族、国家。倡导以为民族、国家尽心竭力为孝。第三个层面的孝是最高境界的孝。

(二)借鉴古今孝德精髓,立足校情,探讨孝德教育的本质与灵魂

以五伦之孝为核心的传统伦理规范和孝道精神,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它是学校开展孝德教育的根,包括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在内的新时代的道德、价值观体系是孝德教育的新鲜血脉,校情学情是孝德教育接地气的土壤。

鉴于此,学校把孝德教育定义为“以全面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孝德情感、精神和行为规范为重点”的专项教育,其内涵有以下3点:

1.育人目标是孝德教育的总领,育人目标是育人的标准,具有刚性、方向性和导向性。学校根据国家确定的初中办学目标与任务,立足农村学校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基础扎实、身心健康、习惯良好、思维活跃、爱国爱家的孝里学子”的育人目标。孝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门校本课程。

2.核心素养是孝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育人目标的具体化、核心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一切育人活动的重要体现。孝德教育应当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成为学生的一种核心素养。

3.孝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专项教育,是学校着眼于学生身边的教育生活、捕捉教育时机、精心选择的专项教育。实践证明,孝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触手可及,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柔化学生心灵,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黏合剂”和“催化剂”。

(三)遵循孝德教育特点和规律,探讨实施路径和策略

孝德教育除了具有“先知后行”、“知行统一”的共性规律外,还具有血脉相连、情感深笃、体验感悟、身体力行等特殊规律。学校遵循其共性及特殊规律,经过长期探索,逐步明晰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读经典,感知孝。

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学校从浩瀚古籍中查阅“孝慈”史料,发现经典言论大都集中在与孔子有关的《孝经》和《论语》中,古代“二十四孝”中的曾子、子路、闵子骞是孔子的门徒,其余“二十一孝”多为孔子的忠实信徒。据此,学校把《孝经》和《论语》作为读经典的精华本,从中选出典型篇章,予以重点解读。孔子对“孝”的经典解读“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均出自《孝经》。“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出自《论语•学而》。“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论语•为政》。师生借助已学文言文知识,通其言,解其意,诵经典,感知孝,明其理。

第二步:践行孝,化于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孝德教育贵在践行。这是把孝德教育推向深入的关键环节,必须在价值取向、践行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思路清晰、匠心独运。

回顾总结学校多年来开展的大量践行课程和活动,大体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知恩” 。设计了“爸爸工作好辛苦”、“妈妈负重孕育我”、“妈妈的一天”、“我花爹娘血汗钱”、“爸妈青春不见了”、“班主任的一天”、“一堂课背后的艰辛”、“遭遇雾霾”、“家乡环境调查”等活动方案,指导学生做“功课”,体验父母师长的恩泽和大自然的馈赠,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的道理。

二是“感恩”。 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永远的丰碑》、《国庆阅兵式》、《一个也不能少》、《华罗庚》、《千手观音》、《卷席筒》、《我的兄弟姐妹》等影片;精选、吟诵孝心教育诗歌,教学生传唱孝心歌曲,如,《世上只有妈妈好》、《白发亲娘》、《感恩的心》、《说句心里话》、《儿行千里》、《常回家看看》、《爱的奉献》、《烛光里的妈妈》、《为了谁》、《丹顶鹤的故事》等孝心教育歌曲。举办孝心教育歌曲演唱比赛,推介学生写的孝心美文、孝心格言。这些教育活动内容富有感染力,学生们被带进感恩的情境中,心潮激荡,感恩之情愈加浓烈。

三是“报恩”。报恩是在感恩情感激荡下的一种报答行为,是承受恩泽者的一种情感释怀和价值取向。行善救人,不图回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得以和谐共进的一种境界。学校引导学生“知恩图报”,重在道德体验、完善人格,并非倡导施恩者与报恩者之间的双向对等行为。学校着眼于学生的身边生活,把报恩的道德体验聚焦家庭、学校,适当延伸到社会。如,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每天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每周和父母交一次心,每天向父母说一句问候话,逢年过节动手为父母、长辈制作一件礼物,为父母过一次生日),让学生多与父母沟通,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第三步:举孝廉,思贤齐。

我国历来有“举、孝、廉”的优秀传统美德,“二十四孝”长盛不衰、辉耀千古。学校从中受到启示,结合孝德教育,每年经过层层推选、社会调查、评委打分,最终选出“感动校园十大最美孝心少年”,已累计选出110人。他们中有家庭遭受变故、在逆境中奋起、精心照顾患病亲人的邹圆圆;有出生在破碎家庭,从小自强自立,为摔伤的奶奶擦脸、喂饭、讲故事,做奶奶的“小拐杖”的赵胜男;有爸爸突然病倒,年幼早当家,每天点火、做饭,为妹妹梳头,发奋读书,成绩优异的李慧敏。学校组织他们作专项汇报,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他们的事迹。这些来自学生身边的“孝心美少年”与同伴同生活、共呼吸,心相随、情相依,看得见、摸得着,可借鉴、可效仿,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四、学习借鉴:几项关键举措的简要梳理

大凡熟悉“课程与教学论”的人都知道,中小学要开展一项新的教育,其基本依据是教材,教学依据是教案,操作遵循是路径和策略。缺乏这些基本依据,很难奏效。孝里中学的开创性孝德教育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他们思想坚定、坚守孝道外,关键在于开发了水平较高的校本教材,设计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教案或活动方案以及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一)科研攻关:开发孝德教育读本——《孝行天下》

此项开发,难度极大,称其攻关,实不为过。

就定位而言,必须以通俗性为主,兼具学术性。所谓通俗性,是指适合中学生阅读;所谓学术性,是指必须确保孝德文化的经典性。

就原则而言,必须既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看到传统伦理道德的某些历史局限性;既要体现传统文化积淀的厚重,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和要求。

就内容而言,必须从纵贯古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里把孝德文化提取出来,重构知识体系。

就方法而言,必须拥有大量史料,寻找权威依据,尊重本源,不能穿凿附会、任意添加。

《孝行天下》这本校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内涵保持了学术性。作者引经据典,对孝德文化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阐释;对孝德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有理有据地进行了梳理;对《孝经》、《论语》、《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中有关孝文化的论述进行提取和解释,形成了贯穿全书的学术脉络。

2.凸显通俗性。阐述孝德文化通俗易懂又不失准确性;花大力气把古文“二十四孝”翻译成通俗故事。学子读来通俗易懂,趣味无穷。

3.构架和体系相对完整。作者查阅史料上万条,从中提取孝德文化并重构框架和知识体系。尽管略显松散,但做到相对完整已实属不易。

4.富有传统意蕴和时代气息。作者尊重传统,对国粹持严肃态度,同时对其历史局限性予以扬弃。如,古代孝德与“克己复礼”融为一体,有其局限性。强调臣对君、子对父、妇对夫绝对服从,也有局限性。作者强调必须把传统孝德纳入新时代的道德和价值观体系,是很有见地的。

学校要继续完善《孝行天下》的架构和知识体系,对孝文化进行深入辨析,对孝德故事进行述评,使其形神兼备,成为高水平的校本教材。

(二)投石问路:创编孝德教育教案和主题活动方案

笔者研读该校孝德教育的部分教案、主题班会方案,与部分执教者座谈并实地观课,综合各种信息,形成如下印象:

1.课程结构完整。大体分为“三大板块”,即孝德教育课、主题班会、实践活动。

孝德教育课每两周一课时,结合语文课进行,基本按照《孝行天下》读本的章节进行,即“孝文化的演变”、“二十四孝故事”;“孝道——中国各民族伦理思想的精髓”;“华夏孝道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家乡——丰富的文化资源”。

主题班会的主题涉及“五大关系”,即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活动从“五大关系”中提炼主题,开展各项感恩活动。

2.教育重点突出。大体分为“五大重点”,即“感念父母养育”、“感谢师长教导”、“感激社会关怀”、“善待自然环境”、“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3.学习方式多样。“三大板块”孝德教育课程各有侧重,各有特点。

①激发情感

孝德教育课或以播放《孝亲敬老歌》开场:“天底下,人世上,爹娘恩深似海洋。从小懂得孝父母,长大报国好儿郎;烛光照,闪闪亮,育我青春好时光;传道授业解疑惑,滴滴师恩记心上……”抒情的曲调,亲切感人的歌词,把学生们带进“烛光世界”。或穿插诗朗诵。如,朗诵描写汶川地震的感人诗歌《生死离别》:“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滴里……”朗诵者声情并茂,听者心潮激荡。

②自主研究

师生共同设计充满悬念的生日课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算算亲情账”,将自己的学费、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计算自己的家庭收入,教育投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

又如,春节将至,教师让学生根据家庭收入,帮父母做“春节支出预算”。学生甲:衣服700元,生肉、排骨等必需品1500元,购沙发家具2000元,共4200元。学生乙:衣服200元,过节必需品800元,其他应急200元,共计1200元。学生丙:家具2000元,衣服1200元,必需品2500元,过节红包900元,共计6600元。

教师让这3名学生说一说家庭主要收入是多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预算?回家后,请父母也做一份预算,然后做比较,找出差距,并与父母一块制定一份更加合适的春节消费计划。

这样的探究富有知识性、思考性、生活性、情趣性,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量入为出”、“消费权重”、“经费积累”等经济学原理进行考量和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体验感悟

所谓体验感悟,说白了就是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悟道明理。孝德教育彰显“体验魅力”,突出特点是创设场域。创设“人造场域”,如“主题班会”、“情景剧”等;创设“真实场域”,如观察爸爸、妈妈的工作现场。手脑并用。如设计“我帮妈妈下厨”、“我帮爸爸耕种”、“我做小先生”、“我做爷爷小拐杖”、“我给妹妹梳头”等活动,学生边做边悟,且行且思。思想升华。如亲历感恩父母教育过程,许多学生有了这样的真情告白:“母亲永远给我们挡风雨,父亲一直牵着我们的手;父母的爱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黑暗里的一束光明。父母的爱是崇高的、无私的、伟大的!”

五、“心愿瓶”的联想

每年的毕业典礼,校园的气氛都有些凝重,学生脸上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走完一段人生路的学子仰望写有“毕业典礼”的横幅,像一条生命的红丝带飘荡在人生的天空;俯视地上的红地毯,宛如人生一段路,延伸到远方。

他们忘不了学海泛舟的苦涩和甘甜;忘不了辛勤园丁对净土的耕耘和守护;忘不了师生肩并肩、手拉手朝着科学殿堂的一次次攀登;忘不了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行走的遥远征程;忘不了班主任在作业本上、博客上充满期待的留言;忘不了主题班会上感恩的真情告白;忘不了教室门前的小树陪伴自己一起长大。三年,三个三百六十五里路,学生们且行且思,对未来充满憧憬,对人生充满梦想,他们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思考着未来的路怎么走,他们想象着今日同窗学友十年之后再相会会怎样,他们精心选择心愿和话语,像构思一幅画,像酝酿一首诗,紧握笔杆,饱蘸情感之水,字字千斤般写下自己的美好心愿。

毕业典礼上,学生们像置身“金色大厅”,身着校服,踏着校歌的节奏,把藏有心愿的千纸鹤轻轻地、郑重地投入“心愿瓶”中,像虔诚的朝拜者在泰山极顶迎着旭日东升默默地许下心愿。班主任双手捧着“心愿瓶”,小心翼翼封闭后交到学校“心语室”精心保存。学生们相约十年之后打开“心愿瓶”。

最早的“心愿瓶”才封存了两年,我们无法知晓其中的内容,但充满无限遐想:也许有的学生立志当一名医生,为无数人解除病痛;也许有的学生立志当一名农业科学家,用聪明才智把家乡的山变得更绿,田野变成一片金黄;也许有的学生立志做一名教师,像自己的老师一样进村宣讲孝慈文化、为留守儿童补课……

学校对学生们充满期待,相信十年之后再相会,天更蓝、水更绿、山更美,学生个更高、身更壮、心更美。愿学生个个成才,报效祖国,感激师恩。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