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平度:让职业教育强力助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培育“齐鲁工匠” 发展职业教育须先破除学历崇拜 青春志愿行,温暖回家路  “把该做的事做好”

第5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5
【畅 言 录】

发展职业教育须先破除学历崇拜

□ 祝建波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成为2018年全国两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开幕,已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此问题建言献策。

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必须有一支规模庞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但是,高级技工的缺乏,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从市场供需看,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出近万元的月薪,仍然解决不了“招工难”的问题。问题出在哪儿?当然是在教育上,特别是在技工培养上。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国家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却充满了歧视和偏见。当下,我们最应该反思的是人才培养和评价体制。孩子的成长成才有多种模式,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历教育。可以说,职业技能教育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世界经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和制造业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更需要一流的能工巧匠。中国的制造业要真正振兴,“中国制造2025”要与世界接轨,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鉴于此,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都应适应现实的需要,为中国制造真正成为世界一流提供人才。众所周知,即使再高端的技术,要想高质量地转化成产品,也离不开工人那双手。

但是,许多孩子和家长将上大学所代表的学历教育视为“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通道。根本原因就是,优秀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虽然能在就业市场上受青睐,但是在诸多方面无法享受与学历教育毕业生一样的待遇。

尤其让人感到尴尬的是,即使能够在某一领域独当一面的 “技术大咖”,也很少愿意让孩子继承父母的职业。为什么?因为在当前职业岗位的价值秩序中,工匠是居于金字塔底端的。换句话说就是,工匠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承认和重视。试想一下:如果工匠自身都没有“获得感”,那么谁还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职校、当工匠呢?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塑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并想方设法让广大技能劳动者既有“里子”又有“面子”,切实让他们在新时代的各个岗位上都能拥有获得感、幸福感。

其实,在一个有序的社会里,永远需要社会分工。近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受冷遇,从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才却成了“香饽饽”。主要原因就在于,职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能力。这种反差足以说明,在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是平等的。

家长和教师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经验去决定孩子的人生。我们必须明白,上名校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能成功,而让孩子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或许不失为明智之举。毕竟,合适的职业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家长唯有将对孩子的期望值与其自身实际能力匹配起来,孩子才能赢得精彩的人生。

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只是基础,而让技术工人能够成长才是重中之重。真正的工匠大多都产生于实践过程中,市场是造就工匠的舞台。这显然要求,企业也应当改善职工的劳动环境,提高他们的待遇和保障水平,让技能型人才有职业尊严。如此,才能有更多青少年走进职业院校。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