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校园足球的春天
——滨州市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纪实
鲁北春来早,发展正当时。
在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不足半年和主动对接新旧动能转换之际,2月28日,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滨州市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探索创新校园足球发展路径,如同平地春雷,在鲁北大地引发了新一轮校园足球发展热潮。
精准定位,为校园足球快速健康发展导航
滨州校园足球发展紧跟时代步伐。2015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了“足球进校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借助这一政策东风,滨州市被列入全省7个“足球试点城市”之一,由此正式拉开了校园足球发展的帷幕。3年来,全市15万名学生与足球共舞(超过全市学生总数的1/3),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达58所,学生足球社团达866个,配强配齐体育师资,培育培训足球教师1000余人。特别是2017年,滨州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是第二批中唯一的非省会地级市。省委书记刘家义来滨州考察时,对滨州校园足球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遍数滨州校园足球的累累硕果,对照《实施方案》要求,记者深深感受到该市校园足球发展的热度:将校园足球发展实施方案列入全市教育和社会发展规划,突出足球特色;到2020年,初步建立符合学校体育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体学生广泛参与、竞技水平明显提升、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基础保障支撑有力、足球文化溢满校园、具有滨州特色的校园足球发展体系。
对此,滨州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张金明深有感触地说:“有了这把‘尚方宝剑’,我们今后抓校园足球就更有底气了!”
汇聚合力,为校园足球夯实成长根基
曾几何时,滨州校园足球在艰难中前行,经费短缺、人才匮乏、设施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成为阻碍校园足球发展的瓶颈。
而今,“政府出钱,学生受益”的崭新格局,让滨州“足球进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实施方案》要求,确保市县两级校园足球活动经费落实到位,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增加10%,其他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增加5%,专项用于校园足球设施维护、设备配备、足球教练员培训、购买足球运动校方责任险、足球教学及校内比赛、足球教师配备等。2018年,市政府划拨专项资金1000万元,各县区也将配套专款近5000万元,为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透过《实施方案》,一个“上下联动、凝心聚力”的校园足球引领架构已经建成: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滨州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对全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整体设计,把好“总开关”;由教育、体育、编制、人社、财政、发改、规划、宣传、足协等部门组成的校园足球协会也分工明确,把好“大视野”。与此同时,该市将累计投资10亿元用于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实现所有乡镇中心学校和偏远足球特色学校人工草坪足球场地全覆盖。
“发展校园足球,绝不只是教育部门自己的事,只有汇聚各方合力,方能高歌向远!”滨州市教育局局长王进东的话语里满是对校园足球未来发展的憧憬。
创新模式,为校园足球拓宽发展渠道
纵观滨州校园足球的发展,充满了一个个富有活力的创新元素:足球教学模式多元化、足球专业考题引入购买服务、探索建立校园足球考题专业考级培训机制……一连串机制的梯次出台,盘活了滨州校园足球的发展动力。
在《实施方案》中,“创新模式”被一再提及。滨州积极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将校园足球列为新兴产业,开展足球产业创新,突破瓶颈,带动足球俱乐部和体育消费市场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滨州坚持“整体跟进”思路,每年组织10期以上面向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教师和全市优秀足球教练员的专项培训班,并遴选优秀足球教练员到知名足球俱乐部参加重点培训,定期组织国内外知名足球专家来滨指导校园足球工作。教师训练、进修、带队取得成绩都将在评先树优、职务评聘时享受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足球教师的积极性,保证了专业师资力量充足、梯次配备科学。
人才是发展之本。《实施方案》提出的拓宽足球人才培养渠道,建立以足球为特色的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和教育、体育、社会相互衔接的人才输送渠道等一连串“创新模式”,清晰地勾画出滨州校园足球的愿景。不仅如此,该市积极探索建立完善教育与体育、学校与社会、学区与社区共享场地设施的有效机制,开展与校外足球场地合作和校内运动场地改造计划,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推动校园足球场地资源共享;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多层次足球竞赛活动,不断完善全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立健全贯通高校、高中、初中、小学四个层级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机制,实现与国家、省校园足球竞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衔接。
潮平海阔,千帆竞发。而今,乘着新时代的东风,踏着“迎头赶超”的节拍,滨州校园足球必将春色满园,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