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邹平县实现中小学校园足球全覆盖 济南市趵突泉小学:手舞皮影传承传统文化 图片新闻 莱芜“义务教育爱心助学金”救助百名大病学生  潍坊健全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淄博临淄区让乡村教师为人羡慕 简 讯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邹平县实现中小学校园足球全覆盖

□ 本报记者 布汝奎

近年来,邹平县把普及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10所,超出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目标2倍。

顶层设计 理清发展思路

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邹平县敏锐地捕捉到发展的契机,将校园足球作为教体结合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规划,为全县的校园足球发展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建立了教育部门主导、体育部门支持和配合、以各学校为依托、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校园足球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实现足球运动在全县中小学的全覆盖。

邹平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念军认为:“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不在于学生能够取得第几名,而在于学生在这项运动中得到快乐,长大后有幸福回忆,通过足球运动使他们体质增强、思想意志更坚定,使他们能应对困难、克服困难。”为此,该县坚持活动普及与全面育人相结合,在推进和实施校园足球工作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将发挥足球运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与养成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以球养德,以球启智,以球健体,以球育美”。坚持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相结合,鼓励各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如邹平一中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推进学校足球课程资源的开发,而邹平开发区第三小学则主要在“快乐足球”的理念引领下通过多种形式的足球活动来让学生爱上足球运动。坚持夯实基础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硬件着重于充实足球发展所必需的场地、器材等要素;软件注重于创新发展思维,对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大胆改革,从而探索和形成一条具有邹平特色的校园足球发展范式。

重点突出 明晰实践路径

邹平县在确定校园足球发展思路之后,积极推进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该县严格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将足球课列入课程表,明确要求:小学、初中每周不少于1节足球课,每周都要有足球大课间或课外活动;高中学校每周1节足球课或足球课外活动。各学校制定详细的足球教学计划、活动计划和课时安排,开课率达100%。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认真开展“快乐足球”校本教材的研发,为体育教师征订多种足球报刊,推动校园足球的开展。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校园足球开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了解决足球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邹平县通过外引内培,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2014年开始,邹平县就大胆改革,打破体制障碍,创新机制,从专业足球机构聘请足球教练到学校任教,为全县校园足球活动高质量开展提供专业师资保障。切实强化足球教师培训,要求全县现有足球任课教师人人参与,并对优秀教师重点培养。先后组织参加了全国、山东省及滨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一期至第九期足球教练员培训班。截至目前,全县有专业足球教练员18名,通过培训上岗的体育教师200余人。2017年,该县利用暑假组织县级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提高足球裁判水平。同时,建设完整的竞赛体系,搭建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比赛平台,实现校园足球常态化。目前,全县有50所中小学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校长杯”校园足球联赛或班级对抗赛,全县有足球社团78个,参与学生人数5250人,有力推动了校园足球的开展和学校足球竞技水平的提高。

不断前行 收获累累硕果

自启动足球进校园工作以来,邹平县不断加大投入,加快足球场地建设,让足球进校园持续“提档升级”。全县共规划足球进校园项目45个,规划建设面积44.11万平方米,规划投资9421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共实施场地建设项目29个,建设面积31.0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547万元。其余16个场地的基层部分已完工,计划年内全部竣工。

随着校园足球的风靡,邹平县足球小将的技艺不断提高,并频频在各级别赛事中获奖。在2016年滨州市校园足球联赛中,邹平一中获得高中男子组第一名,梁邹小学获得小学低年级女子组第二名,开发区第三小学获得高年级女子组第三名;2017年,明集初中参加山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获得初中组男子五人制足球第七名,并获得“精神文明代表队”称号。

一批足球特色学校开始崛起。2015年,魏桥实验学校获评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6年,黛溪小学、明集初中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7年,邹平一中、新世纪中学、第二实验小学、梁邹小学、开发区第三小学、黄山实验小学、邹平双语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所,超出山东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目标2倍。邹平县入选山东省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