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值得探讨和实践的课题。
一、探究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这种学习方式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求知,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学习和接受、被动训练和作业,其主动性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性受到禁锢和扼杀。我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学习《孔乙己》时,我运用问题式探究方式,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读懂孔乙己?”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讨论,提出不同的问题。有人说从作品的环境描写入手能读懂孔乙己,有人说从酒客冷漠的笑声中能读懂孔乙己,有人说从孔乙己的言行前后对比中能读懂孔乙己。他们运用文中的材料作论据进行说明,有理有据。但不同的切入点表现了不同的思维过程,大家争辩探究,比传统的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二、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文。语文的人文精神既能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健全人格,又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形成能力。
语文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新大纲对此有专门的要求。因此,我结合语文教学,设计了一些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看公益广告学修辞的巧用,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能有效促进课内外阅读
目前,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使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并做好学科间的渗透。
(一)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如学习《出师表》,我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完成“诸葛亮在完成蜀汉统一大业中所参与的历史事件”等作业。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既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到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与其他学科渗透。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让学生设计拯救罗布泊的方案。这样的设计,需要渗透多门相关学科。比如有学生提出人工引水拯救罗布泊,涉及地理、物理、数学等学科。这样的探究变“死知识”为“活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多学科学习渗透意识的形成。
四、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究共同提高的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而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他们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不足,在文献资料搜集方面考虑不充分,合作学习能力欠缺。但只要学生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合作中获取知识,弥补知识欠缺,借鉴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养成了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了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格。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思维发展”,“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探究性学习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有独到见解,让他们善于质疑,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