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潍坊医学院校园一角 云南警方提醒:警惕“发放助学补贴”诈骗 北京:未来新生入学体检必查结核病 韩国:2022年起全面实施高中学分制恐难以实现 上海中考改革亮点多,培养学生创新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走好高考改革的“平衡木”

第6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6
【观点透视】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王芳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这些阐述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阐明了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斗争任务,结合中国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提出了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文化实践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重要命题和思想观点,就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提炼出来的。比如,“实事求是”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毛泽东赋予其新的内涵,用它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指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邓小平理论也具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比如,邓小平借用中国先秦典籍《诗经》中“小康”一词来描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大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命题和思想观点,并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内涵。2012年,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时提出了“中国梦”,用“中国梦”形象概括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把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共同追求,概括为“中国梦”,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满怀信心地指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目标,起到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历来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把自己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使之发挥了无比强大的感召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脉相传,内容宏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诸如“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爱国思想,“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优良品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等,都标注着鲜明的传统文化底色,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历久弥新,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今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质基因正是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协调,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相契合,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智慧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归结起来就是“扬弃、创新”。扬弃,就是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守住中华文化本根,传承中华文化优质基因。创新,就是着眼服务当代、面向未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弘扬,成为现代“活水”,为今人所取、为发展所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一脉相承,同时又结合新时代要求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是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理念,不断创造创新的民族。当前,创新位居新发展理念之首,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无论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还是文化建设,都涌动着创新的热潮。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在探索中突破超越、在融合中出新出彩,打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再创新辉煌的必由之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融合,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新时代和人民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我们要让今天的大众接受、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在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精神内涵的前提下尝试各种现代表达形式,要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使之与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民风民俗相衔接,与文艺体育、旅游休闲、饮食医药、服装服饰相结合。只要我们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相接相融,文化传承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一定会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炫丽的姿彩。

(摘自2018年3月19日《学习时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