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课堂教学更是文化的浸润与传承过程 家访,让教育彰显温度 书不仅是生活,而是现在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调研之风让教育决策更接地气 校园文化建设须“从纸面落到地面” 农村学校应保留些“农味”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管理视角】

校园文化建设须“从纸面落到地面”

□ 孙国栋

“家中无字画,必是俗人家;家中挂字画,儿女多儒雅。”这句俗话揭示出一个道理:营造文化氛围对家庭建设和子女熏陶很重要。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把“文化自信”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要素之一,告诫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民族振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位置上。学校在完成“立德树人”的过程中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引领。

近年来,笔者参加了一些校园文化建设观摩活动。在活动中,我不止一次发现,有的做法走了形、变了样:一是在听学校领导作报告的时候,感到其文辞很华丽、思想很丰富、氛围很别致,但在针对“好学生、好班级、好老师”这个话题与学生、教师、校干对话时,发现各个主体之间缺少一致的价值认同感,他们说的话给人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二是即使在地域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校,当主政的一把手换人以后,原有的文化随即改弦易辙;三是虽然校园物质文化的氛围很浓厚,但没有来龙去脉,更像是“诸子百家”的集录,给人以无源、无根的突兀感。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是学校制度之上的思想和精神的集成,必须经历“从纸面落到地面、把想法变成做法”的过程,才能成为“扶正祛邪”的“主药”。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微旨》中写道:“夫根荄不洞地,而求柯条干云;渊源不泓窈,而求汤流万里者,未之有也。”校园文化的源头是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发展史,它包含诸多层面,只有站在深度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对师生、学校起到实实在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校园文化的“茎枝”是地域文化积淀的延伸,是经典滋养出来的果实,是在传承、浸润、充实、濡染中凝聚成的人文、思想、情感意志和共同的价值取向,而不是用来应景的“即时贴”。体系构建和创新转化不是单凭人的主观意志和设想就能实现的,必须充分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和师生成长发展需求。只有具备适宜生长的气候和水土,它们才能枝繁叶茂、高耸入云。

校园文化的内涵是思想和精神,其影响的范围有多广、程度有多深,生命力就有多强;它的作用是唤醒、鼓舞、引领,主旨是传承优秀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凝聚价值观。淡化思想和精神的内涵,而片面地追求华丽的文辞,是浮躁情绪、功利心态在作祟;如果没有共同的期许、追求和价值取向,即使能够取得一定成效,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也必然是短期的,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校园文化是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只有扎根于大地,才能万古长青。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