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教育理念创新 让惜才成为发展的气质 山东交通学院校园一角 浙江大学开发软件防“熊孩子”沉迷手机 法国:成立科学委员会为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专家建议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作出详细定义 东北大学学生研发监测心血管疾病手表 河北师大启动“校园无息救急贷”

第6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6

浙江大学开发软件防“熊孩子”沉迷手机

□ 王俊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网游的发展带来育儿新难题。浙江大学研究人员近日研发出一款新软件iCare,可通过手势操作识别使用者是成人还是儿童,从而帮助解决智能手机时代“熊孩子”沉迷手机的难题。

儿童成人使用“痕迹”不同

近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系统安全实验室徐文渊教授团队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基于行为识别开发出新软件iCare。iCare可通过操作手势等细节,分辨出使用者是成人还是小孩。如检测到是儿童在使用手机,它会用友好的方式,阻止儿童访问零售商、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以及儿童不宜网站。

徐文渊教授介绍,iCare的核心功能就是如何准确判定操作者是成人还是儿童。

她解释,首先,儿童手较小,手指触碰点面积较一般成人小;其次,儿童因为手指长度短,往往会在较窄的屏幕范围内接触,并以较短的轨迹滑动;最后,与成年人相比,儿童与智能手机互动的灵巧性差一些。“根据团队观察,儿童在智能手机上的每次触摸都比成人慢,当他们尝试在两次触摸操作之间切换,从轻击到滑动时,情况也是如此。”徐文渊说。

iCare判断准确率仍待提高

为得到准确数据,实验室找来17名3~11岁的儿童及14名20~59岁的成年人。所有参与者有两个任务:输入密码解锁手机和玩一款益智游戏“2048”。

实验中,iCare将记录手指按压的面积、手指施加的压力和滑动长度等35个维度的度量数据。经测试,iCare在区分用户是儿童还是成人的准确率上达到了84%;使用8次滑动数据来区分,判断准确率可达97%。

“当然,3%的失误率放到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会放大。”徐文渊坦言,“现在还在初期工作,采集样本不够多,未来还要改进算法,提高准确率。并且通过别的方式,进一步识别不同年龄段人的普遍差异在哪,抓住一些特征进行改进。”

目前,该软件还是一种基础算法,并未被整合到手机操作系统。徐文渊说,软件未来的研发方向是,提供一个类似于SDK(软件开发工具包)的功能,游戏厂商可以把它内嵌进去,提供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就可以判断用户是大人还是小孩,至于判断后做什么操作,可以根据游戏的需求分别设计。

(摘自2018年4月13日《新京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