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教育田地,我想植两株玫瑰 寄情山水吟诵美 读书就是回家 木本绣球 一个人 一条河 教师书架 挑灯闲看《红楼梦》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开卷有益】

教育田地,我想植两株玫瑰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 杨雪梅

教育曾经是我心中的一亩良田,在包容博大的胸怀里滋养着红花绿草,想想就是幅和谐美妙的画卷!这样的诱惑让我心甘情愿地走进了它,并日复一日地守望着它。

时光煮雨,初心却日渐斑驳,为什么越努力却越辨不明方向?后来邂逅了吴非老师,在他《不跪着教书》掷地有声文字的帮助下,我寻得了答案:这块田地虽广袤,但地里只有成片的树!教师是株株垂柳,既要腰身直立,又得绿荫拂地;学生是棵棵白杨,一定要整齐划一,向上挺拔。在这样的田地里,教育的气场规模有了,教育灵动的人性之美却慢慢消散了。

我无力改变什么,心中却始终有尽乎偏执的念想:于这方已不再肥沃丰厚的田地里,植两株玫瑰,并呵护它们永不凋零。

第一株玫瑰,我希望将它栽到学生们心中。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一直打动着我:4岁的小女孩从容地摘下了花房里硕大的玫瑰花,当苏霍姆林斯基俯下腰身得知“奶奶病得很重,我只是想把花摘下来给她看看,看完就把花送回来”后,他牵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奖给她。这一举动,每每想来,都有着最温情的人性光辉在熨帖心灵:送出的是两朵花,守护的却是一个孩子美与善的灵魂。

吴非老师感叹:“当下的学生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在他们心中,似乎所有的花都已经凋谢了。”我则反思:“是花凋谢了,还是我们根本没给它绽放的机会?用成人的世故对童稚的心灵指指点点、用传统固化的道德框架困缚住生气灵动的思想,花儿的凋谢已成必然。”

因此,我想栽一株玫瑰于学生们心田,以爱为根,以良善为枝干,以感恩、悲悯的情怀为芽叶,让独立自由的思想在心灵之树上开出富有人情味的花朵。当一片娇艳、一抹芬芳成为学生们心头常驻的景致,整个社会的田园里必定都能感受到那份独有的馨香。

当然,我也会尽我所能,努力呵护每一朵花开,而不是残忍粗暴地拔掉它们的刺。刺是玫瑰固有的特点,就如同每名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

第二株玫瑰,我会将它植于自己的头脑中。

“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读书,自觉地多读书。”“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精神的教师来做瞒和骗的掘墓人。”吴非老师的话句句见血,直指教育的根基。当根失去了汲取养分的能力,没有了往下深扎的欲望,再动人的蓓蕾也难以绽放。

在如此浮躁的社会里,教师这个有着奠基作用的群体也是漂浮的:从不读书反而跷着腿高谈教育之道的大有人在,从未研究过孩子心理却能果敢地张开嘴下论断的也不乏其人……当教育中有了太多的浮夸和空洞,当教师没有了信仰和精神追求,吴非老师断言: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我会为自己植下一株玫瑰,用阅读去滋养它,用思考去浇灌它,用笔间流动的清泉为它涤去漫天风沙中积下的尘土,然后等着它热烈地绽放。那一片火红,绽开的是我对教育深深的爱。它不完美,甚至已满身斑驳,但总得有人去擦拭,还它本真!那几抹葱绿,展现的是我对教育沉静的思考:它离地面已远,但总要有人敢于追寻,在追寻中脚踏实地!

在自己头脑中植下玫瑰,我相信它盛绽之日,便是更多路人撷获芬芳之时。

教育路上,我也许因为软弱放弃过昨天,但一定会为了追求理想而珍惜每一个今天。我的珍惜,就从植下两株玫瑰开始……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