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悟 悟中体味
——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生活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与交流。”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才能更多地了解他人的思想,感受生活的真谛,品味人生的滋味,提高自身的修养。所以,阅读教学要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写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体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就学生的精彩人生。
品读课文,体悟情感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教学之前,总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课文,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自己的感动,读到自己真正和作者、文章同呼吸共命运了,才敢、才有底气走进课堂。
有些文章需要入情入境地读、有滋有味地读。像《桂林山水》《观潮》《草原》《山中访友》等文章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富有节奏感、韵律美,读来朗朗上口,是进行语感学习的绝好材料。教师自己读出味道了,才能给学生范读,才能指导他们读。
有些文章需要静下心来揣摩着读。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一琢磨,却感觉在文中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像《触摸春天》里有这样一句话:“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这儿有两个词“流畅”“穿梭”,乍一看这两个词很平常,可沉下心来再一读,就会发现它们的魅力所在。作为一个盲女孩,她能够流畅地穿梭在花丛间,“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那么,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安静为什么能走得如此流畅呢?她的这种灵性来自哪里?大家看,这样平淡的句子经过我们比较、推敲、揣摩,就有意思了。
还有一些文章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欣赏、升华。一篇优秀的文章,其人物形象的鲜明、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形象。教学前,教师要用心去欣赏、去体味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以文本的言语激活自己的思维,让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观潮》一课生动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尤其是第三、四自然段连用五个比喻句,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潮来时的雄伟气势。上课前教师可反复诵读重点语句,细细地欣赏、玩味,切身感受潮声越来越响亮、潮势越来越汹涌的浩大场面,领悟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如鱼得水、融会贯通。
批读课文,情感升华
批读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思想碰撞的过程。
明重点。明确教学重难点、侧重点。在文本“对话”过程中,教师通过勾、画、圈、点、注等批注方式,找出文本重点句子、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人物、重点细节,做到对文本了然于胸、烂熟于心,教学“对话”时才能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抓特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课文有一篇课文的特点。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特点。像《桥》这篇课文就很有特点。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首先,它的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再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的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开发、寻找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材料,让学生读懂课文,每读一篇都有收获,而且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表达方法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积蓄。
如描写大自然优美风景的美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是培养学生进行观察、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范例。虽然教学目标没有要求背诵,但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了里面的佳句,并尝试着将其运用到“写一处优美景物”的小练笔中,培养了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读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如何使目的和手段达到统一,是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的。“读中感悟”这种模式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效地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