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艺术的教育价值
——由《教室里的电影院》想到的
“电影课,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国子监四门博士’与学生的电影之旅。”这是写在《教室里的电影院》这本书封面上的文字。带着好奇,我开启了关于“电影课”以及“国子监四门博士”的悦读生活。
谈及电影,很多人认为只是消遣的工具、一种文化快餐,会把它和娱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把电影引入课堂,很多人望而却步。夏昆老师却以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开设了电影课。正如夏老师所说,他是一位窗户边的守望者,“要让关在黑屋子里的苟延残喘的学生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多么的美好”。电影可以是一种娱乐也可以是一种教育方式,这是他用行动证明的事实。电影课的实践实属难能可贵,需要“一意孤行”的勇气,更需要精神“影导”。是的,影导。他用一部部电影诠释情感的真谛、信仰的伟大,给予学生成长的正能量。夏老师的学生因为电影课,在“硝烟弥漫”的教室里幸运地领略到了窗外的美丽风景。生活是多彩的,艺术是美好的,电影课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难怪学生多年以后还一直惦记着“老夏”“小夏”“大胡子”……
夏老师对电影课的探索带给我们诸多思考。“一部好电影不亚于一本好书”,这种观点在书中不止一次流露,我想这或许成为夏老师和他的学生的共识。艺术来自真实的人生,光影的世界其实是人生的写照,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角色。学生为什么会在欣赏影片时流泪,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夏老师电影课6个板块的设置是6个主题,在我看来,这些主题在教会学生鉴赏电影的同时,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正值青春年华,面临许多人生的难题:什么是友情、爱情,什么是尊严、自由,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真实的艰难人生,如何在体制的教育下进行心灵的突围等。夏老师选择的电影,正面回答了这些难题。在电影观后的影评中,很多学生都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这变成了一种人生的思考,这种思考进而成为一种人生信念。
本书中,“另眼看教育”这个主题,带给学生许多触动,也带给学校、教师、家长很多启示。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教育要警惕什么?这都是绕不过的问题。看了这些影片,结合夏老师的透彻解读,我们顿悟了,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生命,教育的目的应是成全生命,人的成功是通过学习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这个主题中,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学生:追求知识和理想的兰彻,为了功名利禄的查尔图,顽劣的皮埃尔,为梦想而疯狂的尼尔等。无论是名牌学校,还是“问题学生”频出的学校,都需要在世俗标准和追求理想中做出抉择。在这种时候,他们需要一位精神导师。基丁老师和马修老师都是体制的反叛者,对传统模式的教学不屑一顾。他们漠视世俗的价值观,力图唤醒学生内心的理想和生命的活力。他们心地善良,对学生充满柔情,教育的动机皆源于对学生的爱。他们成了学生心目中的天使。正如夏老师所说的:“教育永远是在世俗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之间走钢丝,注定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耐心与等待的艺术。身为校长、身为教师、身为家长,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在看完“爱、沟通、救赎”这个主题后,有学生写道:“友情,一杯浓烈的酒。”“人性的丑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别让这个世界改变了你的笑容,而要试着用你的笑容改变世界。”“那些离我而去的家人是否会变回我还没有认识的家人呢。”在看完“自由与尊严”这个主题后,学生这样写道:“习惯了教室—食堂—寝室的三点一线,放假的时候便会恐惧,无所适从。”“做个踏上未知旅途的自由人,沿途的希望之花将伴你而行。”“他们(华莱士)为了信仰舍去生命,用鲜血与热泪争取明天。”看了这些简评你就会发现,电影课已经达到了设置目的,把学生带到了真实的情境中,引发了他们对人生诸多严肃话题的深入思考。
鉴赏并非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是因为没有人教你去学着鉴赏,所以你只能看热闹。做夏昆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可以利用晚自习时间,用心去感受16部电影,并学着鉴赏和评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了对电影艺术、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学会爱、学会宽容、学会与他人相处,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创造了一个更美好和谐的环境。
苏珊•桑塔格说:“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电影的诞生是一个奇迹,奇在现实竟能如此奇妙地瞬间再现。电影的全部就是在努力使这种神奇感永存和再生。”夏昆老师给他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个见证奇迹的时刻。在夏老师的电影天地里,他的学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