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自己得有那个念头”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读书,明日就将停止教学。”叶嘉莹教授在一次讲座结束后,曾与学生有过如下对话。
一名学生问:“叶先生,您讲的古典诗词我们很喜欢听,可是学了它以后有什么用呢?”叶教授回答道:“你这话问得很现实。的确,学了古典诗词既不能帮你找到职业,更不能帮你挣钱发财,但学之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使你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实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啊!”
不少教师教了一辈子的书,除了“研读”教科书和教辅资料外,从未读过一本“有用”或“无用”的课外书;有的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对自己的成长、成功得失鲜有反思;有的只是优哉游哉地混日子,把教师当成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不求上进。凡此种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继续成长”“成功”的念头。
教师得有读书的念头。教育界有一句流行和传播最广的话:“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有人曾对这“一桶水”进行了如下思考: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还有没有“一桶水”?这桶水到底还能剩多少?“一桶水”是一潭活水还是一汪死水?我认为,要想使自己有“一桶长流水”,就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教师只有想读书、爱读书、多读书,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理论结构,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
教师得有反思的念头。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思考,那么其经验是肤浅的。只有不断反思、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总结自己的成败得失,才能指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山重水复”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的境地。
我读过一段关于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与一位教师的对话。一位从教不久的教师向罗素请教:“德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而英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英国人的力量。学生到底相信哪一种说法呢?”罗素说:“我主张把这两种教科书放在一块儿让学生来读。”那位教师更疑惑了,问道:“您这样做到底让学生相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得学生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起初读到上述对话时,我对罗素的话有些疑惑。现在,我明白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形成真正属于他们的思想和主张。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岂不就成功了吗?
教师得有写作的念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三十年如一日,坚持撰写教育随笔。他的教育随笔语言平易,娓娓道来,没有令人仰视的高深理论,没有深奥的教育术语,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和“教育的百科全书”,为我们留下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极为宝贵的教育遗产和精神财富。当今活跃在我国教育一线的许多名师,他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可能各不相同,但喜欢撰写教育随笔是他们共同的默契和爱好。其实,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更是我们抒写性灵、磨炼思想的利器。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有教育教学过程中偶尔的失败,有学生成长的欢笑和忧伤,有师生共同经历的难忘瞬间,有师生间的美丽的“误会”,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只要我们有“念头”,随时随地记录下来,不拘文体、不拘形式,日积月累,就可以成就自己的“教育学”,成就自己的“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