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恶性人才竞争怪圈
□ 姚凯
最近,“人才”成了炙手可热的高频词。人才争夺的战火已经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区域人才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不少地区和城市存在着政策雷同、政策“攀比”、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无序流动、待价而沽、重引进而轻管理和服务、人才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率低下。
区域人才引进恶性竞争的深层次原因,首先在于,各地人才引进缺乏精准的需求预测和配置规划。由于各地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阶段,产业链条和企业集群都处于复杂而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在信息平台建设落后的情况下,难以精准预测与之配套的人才需求并形成相应的配置规划,加之各地产业同构化导致人才需求同质化,相应地导致各地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缺乏特色,人才引进政策的雷同化比较严重,从而在人才引进中缺乏有效的引导作用。
其次,突出人才“帽子”和物质激励,忽视人才的多样化深层次需求。目前,一些地方引进人才开出天价,在资金、房子等物质激励方面层层加码,各种各样的“人才帽子”虚席以待。但是,在物质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人才的多样化和深层次需求,一方面,各地在外籍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服务、引进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生活配套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为人才搭建事业平台,塑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等方面的良好文化氛围,健全优秀人才的发现、推荐和任用机制;对于高端人才甚至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引进政策。
再者,重人才个体引进,轻人才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建设。各地在人才引进上都主要聚焦于人才个体引进层面的同质化竞争,轻视差异化的人才生态环境的打造,是导致人才使用效率低下,出现人才恶性竞争的又一个原因。为此,不仅要重视人才个体引进,还要更加重视人才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摘自2018年3月29日《社会科学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