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院”与“学堂”
我教两个班的地理课,兼任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因此,我把图书馆戏称为“书院”。一天,初三的一位班主任带来了一个文化课学习困难的学生。从此,这个学生成了图书馆里的常客。他经常来图书馆借书,而且看书的速度非常快,两三天就看完一本。一个学期下来,他看了三四十本书。任课教师都说,如今,他在课堂上变得安稳了,有时下课了还在教室里专心阅读。
其他有同样情况的学生也效仿他,来到图书馆借书。我向他们提出一个要求:读完一本书以后必须写出300字以上的读后感。于是,图书馆成了在文化课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的绿洲。我曾经告诉那些为写读后感而发愁的学生:“在一篇300字的读后感中,仅仅书名、作者、题目和内容梗概就占了大约100字。你们再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故事情节,字数就够了。”
我和其他老师一样,希望通过努力,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之路上顺利前进。
我鼓励自己所教的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这些喜欢阅读的学生能灵活地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也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对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我给予精神奖励。其他学生看到这些喜欢阅读的同学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也跃跃欲试。于是,一个带两个,两个带三四个,他们再带动全班同学,在放学后或午自习时间开展课外阅读。
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教师不要求他们必须写读后感。这是因为,很多学生一听到老师让他们写读后感就发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我就不勉为其难了。
那些喜欢阅读的学生,其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比较强,在课堂上能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那些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在学习中除了死记硬背之外,还在课堂上走神,以致学习成绩不佳,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我利用自己和班里的学生喜欢阅读的优势,鼓励学生分享“自信自律助人”成长微故事。我提出的口号是“学最好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我认为,关注他人的优点、长处并努力学习的学生,是积极向上的人;反之,则是消极的人。
我把课堂称作“学堂”,就是把每节课都看成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一种呈现,让授课过程变得更精彩。
在每节课之前,我都反复地进行试讲,并利用软件进行录制,然后反复观看。这样做,能保证授课内容在上课之前就是精品,而不是试验品。对于每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我除了拿出三四个小时做相关的练习题之外,还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反复研读教材内容。与此同时,我熟悉、了解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充分酝酿授课内容。我觉得差不多了,就进入试讲录制阶段。等录制好了,我就反复地看、听。对知识结构梳理、课堂导入、精讲点拨、课堂检测、练习巩固、人文情怀传承等环节,我反复斟酌,直到确认不再需要修改,才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
一部分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不高。鉴于此,我就想把课堂变成一本鲜活的“名著”。在课堂上,我把自己对于知识的解读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一堂课结束后,常常有学生问我一些问题,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困惑。我把学生课堂提问质疑和课下交流的一些细节记录下来,并且当作珍贵的第一手教学资料,为今后上课、备课做准备。
我带着学生在“书院”和“学堂”里徜徉,健步走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