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品课教学生活化策略
新课程倡导思品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体会到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需要把品德融入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思品课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在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3张照片做成课件,再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了3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起来,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副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从一个个真实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从而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真实、典型、有代表性的。如我在上《我和父母》一课时,利用课件出示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中秋节、妈妈的生日、爸爸的生日等节日,然后问学生想在哪个特别的日子给爸爸妈妈送上一份爱的礼物?你的礼物有什么特别含义呢?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要求他们以爱和孝敬来回报。这些材料与学生生活贴近,可以化解“爱的冲突”,从而拉近亲子关系。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庭、走进社会。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培养正确学习观念》为例,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的亲朋好友,他们曾参加过什么形式的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课本剧中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时,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实际进行表演。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他们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自身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体验,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道德行为内化。此举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一课时,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以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在组内分工合作时进行角色扮演,最后在全班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学理念。换言之,思品课的教学要以小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以小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小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小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品德融入生活,用现实生活教育学生,才能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