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乡土历史资源 激活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学生对其有很大的距离感。我们不能回到历史中去,但能通过历史的遗留体验历史,借助于文字、图像、语言等手段传达出历史人物的神采,传达出历史的时代精神。乡土课程资源所反映的就是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回归自己的心灵领地,通过发现、重温和贴近这些资源,进而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有所进步,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以及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有着深刻而现实的意义。
对鲁教版七年级《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课,中学生认知较难。如果教师生硬地就教材而教,就会将学生带入死记硬背的歧路。鉴于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充分考虑到了烟台在近代民族工业方面的丰富的乡土资源,将其精选优化,引入课堂教学中,最终形成了“四层双线”的课堂结构,以“小荷才露尖尖角”“万紫千红总是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横看成岭侧成峰”为问题探究板块,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和张弼士创办的张裕公司的发展轨迹为一明一暗两条主线,让丰富、生动的历史史料“说话”,引导学生以小见大、从个别到整体,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全球视野之下的阶段特征,从而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和谐统一。
历史是无所不在的,看似不起眼的一处遗址或年久发黄的一张照片,都可能会为历史课堂展示多元化的视角。张裕公司作为烟台的名片,堪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生动缩影。有关张裕公司的乡土资源及其他相关民族企业在这节课中的穿插运用,恰当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合理引入乡土资源”的相关要求,丰富了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带着历史知识回归生活、贴近现实。这节课从开始的《最美烟台》引入,到每一阶段中有关张裕公司发展的相关材料及视频的运用,消除了学生对近代民族工业的陌生感。有的学生惊呼:“原来,历史就在身边!”
乡土资源不是专属于教师的,学生同样是其有力开发者。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在课前展开有关张弼士生平和张裕公司的调查活动,并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张弼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厂的?张裕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曾遇到过哪些困难?从建厂到新中国成立前,企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从张裕公司的发展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初步认识了家乡的特色民族工业,感受到了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咨询搜集、整理优化,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民族工业”不再是一个难懂的词语,在无形之中已经以立体、多元化的形象深入学生的思维空间。
乡土历史资源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外活动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探究家乡的一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的辉煌历程,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从而产生乡土历史的触情之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作者单位:龙口市明德学校)